浅析吴宓伦理思想略论论文

浅析吴宓伦理思想略论论文

ID:10486540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浅析吴宓伦理思想略论论文_第1页
浅析吴宓伦理思想略论论文_第2页
浅析吴宓伦理思想略论论文_第3页
浅析吴宓伦理思想略论论文_第4页
浅析吴宓伦理思想略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吴宓伦理思想略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吴宓伦理思想略论论文..毕业论文关键词:吴忘;人性;仁;道德;教育;文学;宗教论文摘要:吴必的伦理思想具有浓郁的保守主义色彩。与新文化派提倡“民主”、“科学”不同,吴必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中西文化的会通,欲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进而救国经世。吴必伦理思想始终以对人的关怀为主题,强调以传统儒家思想兼具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改善人性、培植道德,在他的教育、文学和宗教思想中也始终贯穿着其伦理思想的主题,因而吴实坚持教育、文学和宗教也具有德化功能。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华民族陷入到严重的生存危

2、机之中..毕业,其时的政府,已不能消除这一危机,其时的精神文化,也不能回答社会人生提出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鉴于国内新文化派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的全盘否定和欧战引发的西方文化危机,吴亦及学衡诸公认为欲救亡图存、经世济民,不仅要改变中国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而且更要重建一种新的精神文化,他们将个人的道德修养、精神世界的重建与社会政治结合起来,以实现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统一。吴穿‘更痛感欲融会西方文化,以浚发国人的情思,必须高瞻远瞩,斟酌损益”,他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中西文化的会通,以对人的关怀为其伦理思想的主题,欲重塑

3、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从而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吴毖的伦理思想,既不同于“中体西用”说,又不同于复古派;其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一、理想人格的重塑——改善人性、培植道德针对新文化派“全盘西化”的主张,吴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不特一人一家之连命,即一国之盛衰,一族之兴亡,世界文不匕之进退,靡不以道德之升降,大多数人人

4、格之高低,为之枢机”,新文化派仅引进现代西方的思想和制度徒劳无益,欲救世救国,就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而人的根本在其精神与道德。因此,吴毖首先提出在当下社会重塑理想人格的道德要求。他认为,欲塑造理想人格,就必先改善人性。吴毖指出,无论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还是西方占典主义皆主张“人性二元”,而主张“人性一元”论者皆属一偏,其结果就是抹杀个人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责任,否认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与可能。他说,“人与宇宙,皆为二元”,“凡人不信人或宇宙为二元者,其立说必一偏而有弊。”由此,吴毖提出“人性二元”论,并把它作为其伦理思想立论之基

5、础。他指出“人性既非纯善,又非纯恶,而兼具二者,故人性有善有恶,亦善亦恶,可善可恶”,因而也就指明了人性皆有向善、向恶之可能。人之心性分为两个部分,即理与欲,它们经常互相争持,无时无息,因此,应以理制欲来决定从善从恶。如果欲望合乎正道,则任欲而行;反之,则制欲而止。因为“人必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也”,而社会的道德规范皆为“人生利便而设,有益而无害且为不可须臾离者”,若不遵循这些规范,则“使凡人皆纵情任性行事,无所忌惮,则社会乱,生原苦,文明亡而人道息矣,”所以个人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责任在趋善还是趋恶的过程中起着决定

6、性作用,人皆“于其所行事自负道德责任”,“善则我之功,恶则我之罪”,惟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才能使人守礼法,乐德义,卓然自别禽兽,让人性中高尚的部分得到培养、发达,造就理想人格,以图挽救国家进而重建民族的未来。二、道德之本——仁如何使人性趋于完善、造就理想人格,吴毖提出应该从孔子学笼朝肠里寻找答案.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传统儒家思想不仅在其时,而且在当下仍有其伦理价值和意义,人们要以一种世界性的视角以学理的方法来研究它,阐发它,转换它,才能把握其本质和精髓,才能进一步提出真正建设性的、有价值的道德建设方案。由此

7、,吴毖对儒家道德范畴作了阐扬。在吴毖看来,孔子认定人性是二元的:“人无纯善,亦无纯恶,生人本性,亦善亦恶,有理有欲”,而人性中向上的部分能够“常向善而从理”,劣下的部分却“趋恶而肆欲”.这二者不断争斗,没完没了。因此,只有用孔子学说的核心范畴之一的“仁”来统摄人的思想,发挥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才能使人性中善的部分得到提升,从善去恶,达到仁的境界。在孔子那里,“仁”首先是一切人伦关系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境界,同时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美德和道德标准。儒家倡导“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提出自为内化和他为

8、外化,其发端就在于“为仁由己”,强调个人的自我心灵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养成,只有做到“成仁”,才能达到“成人”。所以,吴毖认为:“仁也者,人之所以同也。仁者诸德之本。而仁又人性之别名,人道之特征也。”“惟在仁字上做工夫,即发挥生人固有之本善,使能尽其人之‘人性’。而人格以立,道德以成。”如何达仁,吴毖认为应从孝着手。因为孝始于人性,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