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的论文

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的论文

ID:10528661

大小:8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07

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的论文_第1页
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的论文_第2页
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的论文_第3页
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的论文_第4页
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的论文老子诞生地定位的历代记载实虚不齐,变动不居。本文通过穷搜相关文献和实地踏勘认为,明代以前历代朝廷认定的老子诞生地和亳州老子祠/太清官位于今亳州市谯城区以西涡河沿岸50里范围内的支流交汇处。如果历史上涡河未曾大规模改道,明代以前的老子庙位置当在今两河口以东1里左右的涡河北岸。苦县遗址可能在今天的安溜镇一带。亳州太清宫在明以前历代均有修葺,名称屡易,享有皇家尊崇和供祀;元至正十五年(1355)被刘福通的农民军拆毁。今鹿邑太清官距谯城以西约40里,远近比较接近古文献记载,又保存了亳州太清官的残存碑碣,但位于涡河南岸4里且无支流经过,地

2、貌不合,明中期以后,也有老子出生地一说。涡阳县天静宫曾被明朝官修史志记载为老子出生地,其特色是李母流星感孕传说影响深远,然其地理方位与明以前史料记载相差甚远。关键词:老子故里太清官老子祠天静宫流星感孕作者:曾传辉,196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一、老子诞生地具体位置之历史考定关于老子的出生地的记载,最早见于《庄子·天运》:“孑l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庄子·寓言》也说:“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梁而遇老聃。”阳子居即杨朱,孔、杨两人都是要到沛地去见老子(老聃),其事当在老子罢官之后。《庄子·天道》中,就记载:“孔子西藏书

3、于周室,子路谋日:‘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这里所说的老子“免而归居”,就是被免去官职,返回原籍老家。此事是指王子朝之乱,周王室典籍被王子朝一党携带到楚国,老子因失职之责罢官返乡。.春秋时候的沛地在哪里?《左传·昭公二十年》谓:“齐侯田于沛。”杜预注:“沛,泽名。”春秋战国时,沛不是县置,沛泽附近的地方统称沛地,其范围较大,相当于西汉沛郡所辖的地域,下辖相县、萧县等三十多个县,远远超过今天人们所争议的河南鹿邑、安徽毫州市的涡阳县和谯城区了。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将老子诞生地缩小到乡和里的较小范围之内:“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

4、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摧(chuang,大而垂),周守藏室之史也。”但对今天人们来说,这种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定位法因其在历史上变动不定,而成为争论老子诞生地历史定位、沿革及其认可漂移之考述◎今涡水犹存,而谷水之名不再。要定位汉时老子祠和相县遗址,关键之点就是要弄清哪一条河是郦氏所称的谷水。郦氏紧接上文,宕开一笔,写涡河的支流谷水河道的走向: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东,东迳承匡城东(今睢县匡城镇)。谷水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西(今河南省宁陵县张弓镇有已吾村)。谷水又东经柘城县(今仍其名)故城东。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从地图上分析,流经上述地段的水道,只有今天称为惠济

5、河的这一条。《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九有“古谷水”条目,全部引用了《水经注》的有关文字,虽然并没有明白指出古谷水就是惠济河,却在引用《太平寰宇记》有关文字中,有意将“濑水”改为“谷水”,该志引《寰宇记》云:“谷水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分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说明清代的惠济河睢县以下的河段就是《水经注》所说的谷水。谷水在宋代曾叫濑水,今惠济河之名始于乾隆六年(1741),由皇帝所赐;宋清之间曾用名现已查明有二,一日派(bn)水:惠济河,即汲水也。自中牟县西十里铺,出贾鲁河,迳祥符、陈留、杞,入归德府、睢州、石(柘)城,至江南亳州,下达于淮。乾隆六年,上命查勘河道,开浚两岸,

6、赐名惠济。二十二年,复挑浚深通,永资利赖。按河道旧在中牟县十五里堡,二十六年,因黄水漫溢,淤成平陆。二十七年,于西十里铺改建滚水坝。二十九年,因坝底高出水面,河身淤塞,不能分泄贾鲁河之水,改建石闸。(《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九)按,7、反水《春秋》称“郄”,《汉书·地理志》谓“卞水”,《说文》为“汲水”,后人避“反”字改为汴,今称汴河。按《水经注》的记载,蒗菪渠于浚仪县东(在今开封境内),其东导者为汲水,至蒙县为获水,又东至彭城县入泗水;蒗荡渠自大梁城南南流为鸿沟,一路接纳东南向的沙水、颍水、涡水、淮水等河。《大清一统志》将东南流向的惠济河曾用名定为汲水,明显与《水经注》等古

7、志相左。可见,谷水之名早在清代之前就已经失传。二日老黄河。据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雅尔图《惠济河碑记》,惠济河浚通之前,沿途各河段之名各异,有汴河、蔡(古音sa)河、洮河、永利沟和老黄河等:即循古汴、蔡河入涡故道,湮者瀹之,浅者深之。又东过陈留(在今开封市,有陈留镇仍其名)、杞县,经睢州之挑(洮)河,柘城之永利沟,淮宁、鹿邑之老黄河,抵安家溜以入涡而归淮。则贾鲁河水势得减,而濒河各州县潦水有归,均免旁溢,商船亦可直抵汴梁,是不惟祛水之患,而兼可收水之利。(《河南通志》卷八十一)清季毫州西部划归鹿邑管辖,可见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