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产权、单位产权和民间法三者的关系分析

公有产权、单位产权和民间法三者的关系分析

ID:10548277

大小:101.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07

公有产权、单位产权和民间法三者的关系分析_第1页
公有产权、单位产权和民间法三者的关系分析_第2页
公有产权、单位产权和民间法三者的关系分析_第3页
公有产权、单位产权和民间法三者的关系分析_第4页
公有产权、单位产权和民间法三者的关系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有产权、单位产权和民间法三者的关系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公有产权、单位产权和民间法三者的关系分析    本文所指的公有产权是指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产权。对这两种产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法、官方法或者正式法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宪法的相关规定,可以视为我国宪法的经济观.但这种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如何被推向实践的?    它被推向实践后的逻辑是否总与宪法规定的内容相呼应?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实践对宪法规定的背离?如果两者是背离的,那么,宪法规定的经济内容在实践中又通过什么方式予以补救?这种补救合理吗?如果不合理,采用何种方案才较合理?如上种种问题,不仅涉及对公有产权既有改革的观察

2、和评价,而且涉及公有产权进一步改革的可能选择路向,更涉及公有产权能否担当公有本应具备的功能问题。这也是本文拟讨论相关问题的原因所系。    一、公有产权与产权代理无疑,公有制是人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重要的经济-政治理想之一。在我国先秦时期,即有所谓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虽然在这一理想中,包含了

3、古人对政治设置、道德状况及人们行为方式的多方面的美妙寄寓,但毫无疑问,公有制的经济追求是其重要的主张。这从后世汉语世界有关公有制的命名中,可以深刻体味其中三昧:在汉语世界,公乃是去除了一切私人邪恶和欲念的状态,它强调众人的事优先于个人的事,并因此在公字之下,还强调公平的意思。公平的重要地位,只要人们回想一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历史遗训就不难深刻理解。所以,在这种崇尚公有的大同理想中,也已包含了所有权的公有制和分配权的公平之含义。    无独有偶,在古希腊思想家中,柏拉图和其乃师苏格拉底一样,是公有制思想的开拓者,同时也是财产私有制的反对者和批判者。他借苏

4、格拉底的口指出,在理想国中,一般的安排情形是: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不论战时平时,各种事情男的女的一样干这里的一切都是大家公有,没有什么是私人的而对于那些天生秉有高贵气质和金、银质属性的统治者,崇尚公有的要求应更为严格:第一,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第二,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和仓库。这就是柏氏笔下的公有制。这种公有制不但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而且要求在这一产权安排下人们气质的高雅、精神的纯洁和一定的法律保障。    可见,对于公有制的追求,是中西政治-法律思想史上曾共有的经

5、济理念、甚至社会理想之一。但当把这一政治-法律理念推向实践后,立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公有制财产对每个公社成员公平的分配问题?并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这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    对此,东、西方共同的解决方案是所谓人治,即由社会上品行端正、道德优良的人来推行、管理和保障公有制财产的落实。这样的人,在我国儒家学说中被称为仁者,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说中被称为哲学王.且看这些古人是如何论说的: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日前称之为

6、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顾的庸庸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我们前面描述的那种法律体制,都只能是海客谈瀛,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但是,如上种种,都不过是美妙的设想。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实践形态产生之前,人类历史上不曾存在过一个真正的公有制。有些人尽管把亚细亚模式的大型土地国家(国王)所有的专制社会称之为国(公)有制,但实质上,它推行的不过是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或者六合之内,黄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

7、臣者的国王(皇帝)所有制。所以,在黄宗羲看来,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后之人主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律如此,财产权属照例如此。这说明,把皇权专制的土地所有制称为公有制,不过是论者的一厢情愿。当我们从这种发思古之幽情中走出来,回到现实来观察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时,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公有制的财产是如何确保能够被每一位有权享有它的成员运用,并因此保障其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呢?显然,如果没有制度的授权和确保,或者即便有制度的授权和确保,但当制度本身失却必要的监督措施时,公有财产能否导向人人享有、社会公平的理想状态?仍是令人不无怀疑的

8、问题。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实践,也充分暴露了公有制的这种缺陷。那么,社会主义实践是如何具体处理公有财产的从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