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语言、用典:《荒原》三题的论文

文体、语言、用典:《荒原》三题的论文

ID:10553637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文体、语言、用典:《荒原》三题的论文_第1页
文体、语言、用典:《荒原》三题的论文_第2页
文体、语言、用典:《荒原》三题的论文_第3页
文体、语言、用典:《荒原》三题的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体、语言、用典:《荒原》三题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体、语言、用典:《荒原》三题的论文  关键词:叙事诗互文性非个人化  摘要:《荒原》是一首叙事诗,采用的是古希腊神话人物帖瑞西士的叙事视角。《荒原》运用了多种语言、多种语体,目的是为了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沟通的缺乏,再就是为了获得“非个人化”的艺术效果。《荒原》大量运用典故等互文性写作方法,意在将诗歌导向对“本源性”荒原的揭示、对荒原的“本源性”表达。    t.s.艾略特发表于1922年的长诗《荒原》,也许是自上个世纪以来最令人难以领悟的作品之一。其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在于这样几个方面:非个人化写作、文体不明、语言多变、大量运用典故等“他语”形式。自《荒原》发表以来,一直是世

2、界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具体到我国,情况也是这样,据笔者统计,1980年后,  艾略特运用多种语言、多种语体写作《荒原》还有其他的目的,而这一点长期以来却基本上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注意。艾略特试图以此达到“非个人化”的艺术效果。七种语言、四种语体,意在表明该诗中所写到的、所表达的,并不是某一种族的问题、种族的看法,也不是某一阶层的问题、阶层的看法,更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个人的看法,而是一种世界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人类个体所共同存在的问题、所共同持有的观念。从而使诗歌所反映的问题、所表达的认识具有一种超越个人、阶层、种族的全人类性。而这又和下一个问题连在了一起。.    三、互文性写

3、作:用典、引语问题    互文性写作是《荒原》的一个突出特色。在《荒原》当中,艾略特直接或间接引用了35位作家大约56部作品的名言佳句,范围贯穿古今、超越民族。前人的名章佳语、今人的俚语小调乃至新闻报道,诗人都信手拈来,混杂运用。诗作通过这种借用“他语”的方式来传达、来明意,所造成的一个最为重大的结果就是使《荒原》文本与广阔的社会、文化、历史之间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互文性”关系。在这种互文性关系中,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差异都趋于消失。虽然这种互文性关系在其最为明显、最为基本的意义上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类比象征结构、叙事结构,但是其更为深层、更为重要的功能则在于将诗歌导向一种对于“本

4、源性”荒原的揭示、对于荒原的“本源性”表达。《圣经·传道书》第一章有言:“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讲的是,如果没有上帝的引导,如果没有天国的希望,人世间生活的虚空性与非时间性。艾略特对于人类的精神荒原也持类似的看法。在“死者的葬仪”一节中,著名的女相士梭斯脱里斯夫人的纸牌也显示出了“转轮”的存在,看到了“一群人绕着圈子行走”。在艾略特看来,人类的精神荒原并不是一种时代性、地域性的现象,而是一种非历史、非空间的存在,它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在这种荒原面前,一切时代都是一个时代、一切地域都是一个地域、一切人类个体

5、都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差别都趋于消失。荒原成了一种柏拉图“理念”式的所在,成了一种本源性的人类宿命、难以逃脱的永恒厄运。艾略特在《荒原》的写作过程中,之所以大量运用典故、引语等“他语”形式,之所以极力构筑文学文本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间的互文性关系,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于以此来强调、以此来表现人类的这种精神荒原在人世间存在的普遍性、非历史性,亦即“本源性”。在这里,艾略特其实是将人类的生命区分为了荒原化的存在与非荒原化的存在两种状况。当然,荒原的拯救是《荒原》的主题、是艾略特的追求,但是,在艾略特看来,人类如果不能摆脱自身缺陷的话,那么,荒原就必定会是人类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人群所共享的

6、所在,它就如同时空之外的鬼蜮世界一般,始终追随着人类、控制着人类,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在不同人群中一再出现。  艾略特在《荒原》中大量构筑文学文本与历史、社会、文化间的互文性关系,另一个重要的意图则在于以此显示《荒原》表达的“本源性”性质,亦即《荒原》文本的“非个人化”性质。《荒原》广征博引:前人的名言、同代人的佳句,他民族的典籍、本民族的篇章,社会上流人士的典雅诗句、市井陋巷里的俚语歌谣都尽收文本之内,其结果就形成了一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人类个体“共同言说”的状况。那么,诗歌所反映的也就已经不再是诗人自己的个人之见,而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真理性。诗人的言说成了不同时代、不同

7、民族、不同人类个体言说的代表,而诗人的个人言说也融在了这种“共同言说”之中。所以,艾略特在《荒原》中对于互文性写作的运用,并非像学术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为了进行古今对比以表达今不如昔的感慨,而是为了暗示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人类生存处境的相同,暗示过去的意识或状态依然还在延伸并广泛分布,是为了达到一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人类个体“众口一词”的立体化效果,以摆脱“个性化”的困境。    《荒原》描写的是一种荒原般的人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