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

ID:10575212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_第1页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_第2页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_第3页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_第4页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摘要】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面对公共意识空前提高的大众,新媒体为他们构建了一个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传播平台。但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情绪表达失控等问题。浩如烟海的信息如果不能经过理性沉淀,势必影响事实的真实与客观。本文重提“小悦悦事件”,从新闻报道、舆论导向和新闻传播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新闻传播行为的理性维度。【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理性;“小悦悦事件”作为2011年度公民社会十大事件之一、广东省十大网络舆情焦点之一的“

2、小悦悦事件”即将过去一周年。它在2011年引发的社会舆论,对激发民众道德反思影响巨大,对“公民社会”建设具有话语意义。但是今天我们回头审视这一媒体事件,不难发现,人们对“小悦悦事件”本身的关注掩盖了新闻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的诸多失范之处,不管是在新闻报道层面、舆论引导层面还是把握新闻传播的平衡方面,一些媒体都没有把握好新闻传播的理性维度。新闻报道的取向:故事性原则还是事件性原则?7新媒体时代,“人们更愿意从无数的碎片中去拼接对世界的理解,或者干脆放任这种拼接的存在而不去进行整合,完全理解全文和语境的

3、动机在逐渐没落”[1],正是受众特征的变化,使得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整体的解读和片段的截取上更需要客观公正,在“重构情境”上要与新闻事实的本来面貌保持高度一致。新闻报道事件性原则的核心在于把握事实的真实并展开客观、平衡的播报,故事性原则的核心是重视情节结构和叙事张力,强调传播冲击力。近年来,在学界业界注重新闻报道的可看性并大力倡导故事化叙事之后,很多新闻报道舍本逐末,在新闻报道中,过度追求新闻的戏剧性和轰动性效应。南方电视台《第一时间》对“小悦悦事件”的首家报道就偏向故事性原则:两辆汽车先后碾压小

4、悦悦并逃逸,18个路人先后经过小悦悦身旁“见死不救”,拾废品的陈阿婆热心相救。2个司机和18个路人的“冷血”和陈阿婆的挺身而出之间构成了数字、身份、人性三组强烈的对比张力,因此具有一般故事化叙事策略所具有的叙事冲击力。但是这则报道在客观、平衡方面存在如下瑕疵:7新闻素材的画面客观真实问题。新闻素材全部来自事发地一家商户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录制的一段长达7分钟左右的视频。这个监控摄像头的光学性能如何?许多摄像头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有没有可能因为摄像头的性能导致拍摄到画面与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环境有差异?记

5、者必须实地考察事发地的光照环境和当时下大雨的气候环境,才能合理推断18个路人是否看清了受伤倒地的小悦悦,当然还要适当考虑小悦悦深色上衣和红色裤子的着装以及受伤流血的情况。但是这些实证工作,南方电视台记者都没有做,就直接以监控画面报道,难免有失客观。新闻采访的平衡问题。所谓“新闻平衡”,就是“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从《第一时间》新闻视频我们看到,路人大多为商城的经营户和员工,在新闻报道中,这些路人被称为新闻当事人,在新闻播出之前,去寻访这些新闻当事人难度不大,但是记者却

6、没有给这些新闻当事人说话的机会。只有依靠监控录像的视频画面来认定的事实,没有多元声音的表达,没有不同意见的交流和交锋,我们很难相信,这样的新闻能避免主观倾向对事件还原的影响,能揭开事件的真相。即使揭开了事件的真相,也存在对新闻当事人的不尊重,违背了新闻的平衡性原则。传达严肃意义需要严肃的内容。新闻报道不同于故事叙事,要坚守忠于事件真相的审慎态度,必须从新闻事件的人、事、物、细节等诸多方面还原真实、靠近真相,靠理性把握新闻的平衡,不能如同监控摄像头一样站在一个高高的点上,远距离俯视事件,再抽象出故

7、事元素,进行夸张叙事和居高临下的道德评判。舆论导向的重点:个体诛伐还是社会引导?7大众传媒具有环境监视功能,可以表达自己的言论,但是这种选择和传播、这种表达必须超越社会舆论的高度。“小悦悦事件”的社会舆论迅速掀起了一场针对“18个路人冷漠”的社会大批判,社会各界包括广东地方政治层面都卷入到了这一舆论激荡中。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许多媒体在18个路人已被贴上冷漠标签以后还到处人肉搜索他们并上门质询他们,将他们的私人生活空间曝光,对他们进行无休止的个体诛伐,比如对主动站出来说明自己没看到小悦悦的“绿衣男

8、”反复上门采访和怀疑,对那对母女路人的上门采访及道德诘问,都明显伤害了当事人的尊严,破坏了他们的家庭秩序,试想媒体采访行为让路人中的小女孩置于舆论聚光灯下,她不会受到身心伤害并因此留下阴影吗?媒体舆论不能将批判对象——人格中道德属性这一抽象概念置换成具体的路人本身,尤其是他们的人格尊严。而“小悦悦事件”中媒体所表现出的这种个体诛伐,对私人领域过度逼视和肆无忌惮的僭越,缺乏对普通生命的尊重,造成道德名义下的伤害。回顾近年来的许多媒7体热点事件,舆论导向对个体诛伐的例子很多,药家鑫案中新闻媒体给药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