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之非热辨论文

口苦之非热辨论文

ID:10584573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口苦之非热辨论文_第1页
口苦之非热辨论文_第2页
口苦之非热辨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口苦之非热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口苦之非热辨论文..【关键词】口苦;中医病机口苦,是患者的一种主观症状,即自觉口中有苦味。很多临床医师将口苦从热证论治,予苦寒药泻之。但口苦并不是全属热证,妄用苦寒会引起变证,需引起重视。1口苦不可尽归于热,所当察也口苦是一常见症状。因苦为火之味,而心主火..,故许多涉及心胆火热病证均有口苦的表现。但是,口苦并不是全因火热所致,临床上可遇到因寒、因虚所引起的。不同的病机决定了不同的治法,误治会引起变证、坏证,故在临床上遇到口苦患者,应详辨病机。《景岳全书》中就用较多的篇幅强调了这一点。《景岳全书·必集杂证谈》曰:“论证共六条:口舌之病,有疮者,有臭者,有干有渴者,有为苦为酸而诸味不

2、同者,有重舌、木舌而舌间出血,及舌胎舌黑者。在各方书多以口病为热证,然其中亦有似热非热,及劳伤无火等证,是不可尽归于热,所当察也……口苦口酸等证,在《原病式》则皆指为热,谓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亦胃热也。若据此说,则凡以口之五味悉属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必尽因胃热。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即如口淡一证,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故凡临此者,但察其别无火证火脉

3、,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此治有不容误也。”2非热证口苦的具体辨证分型这里将非热邪所致的口苦概称为“非热证口苦”。非热证口苦又有肝胆虚、脾胃阳气虚、心脾两虚等不同。2.1肝胆虚苦为胆味,《灵枢·四时气篇》曰:“胆液泄则口苦。”不仅肝胆有热者可见口苦,肝胆虚寒者同样可以表现出口苦。历代文献中早有相关记载。《素问·奇病论》曰:“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首次提到胆虚可致口苦。《圣济总录·胆门》曰:“论曰足少阳不足者,胆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其病恐畏,不能独卧,口苦善太息,呕宿汁……盖胆虚则精神不守,其气

4、上溢,循其所在而生病也……治胆虚生寒,气溢胸膈,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天雄丸方……治足少阳经不足,目眩痿厥,口苦太息,呕水多唾,沉香汤方。”《太平圣惠方·治肝虚冷诸方》曰:“夫胆合于肝,足少阳是其经也,为清净之腑,谋虑出焉,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口介口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寒之候也。”二书指出胆虚生寒,寒则可见口苦。《诸病源候论》和《医学入门》中提到胆虚口苦的治疗原则及具体用药。《诸病源候论·胆病候》曰:“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口介口介,数唾,是为胆气之虚也,

5、则宜补之。”《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曰:“口病有热亦有虚……肝热,口酸而苦,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甘草,甚者当归龙荟丸。谋虑不决,胆虚口苦,人参、远志、茯神、甘草为君,柴胡、龙胆草为使,甚者肾气丸。”胆合于肝,肝胆相表里,肝病可影响到胆亦可见口苦。《脉因证治·卷四》曰:“脾热则甘;胆热则苦。口苦亦有肝虚寒者。”《太平圣惠方·治肝虚补肝诸方》曰:“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疼,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

6、、七伤是也…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提出肝虚、肝劳者可见口苦。《圣济总录·肝虚》曰:“治肝元气虚。面多青黄。腹胁胀满。悒悒不乐。口苦头痛。饮食减少。沉香煎丸方……”《备急千金要方·肝脏》曰:“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虎骨酒补方。”提出因肝虚寒致口苦的治疗。2.2脾胃阳气虚、心脾两虚《景岳全书·必集杂证谟》:“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苦为心之味,脾为心之子,子虚盗母气,致心脾两虚而出现口苦。《脾胃论

7、·肺之脾胃虚论》曰:“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腑》曰:“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指出治疗脾胃虚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