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有效生成

从“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有效生成

ID:10595580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从“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有效生成_第1页
从“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有效生成_第2页
从“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有效生成_第3页
从“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有效生成_第4页
从“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有效生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有效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阅读”走向“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有效生成浙江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324200) 特级教师 章师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中的“之间”是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词。“之间”表明学生、教师、编者、文本四者是有“关系”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比较“复杂”。复杂在哪里?复杂在对话的立体性上。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编对话和生编对话的“六维”关系。从教学的和谐性、平等性看,“六维”是不存

2、在此重彼轻、此强彼弱和此严彼松的,因为对话本身就是“平起平坐”的事情。但是,综观阅读教学现状,“六维”中的师本对话可以说还是落实得比较好的,其他“五维”却不见得有多少让人满意的举动,特别是生本对话,简直是一张“空头支票”。没有生本对话的阅读教学,是具有“危险性”的,不但学生的“才”得不到保证,“德”也将失去。国家级骨干教师武凤霞老师在《透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学》(载《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07年第二期)一文中写道:“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诸如‘哪些地方让你难过’‘哪些地方让你快乐’‘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气氛紧张’之类的问题存在得很普遍。学

3、生们的学习过程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画圆的过程,是鉴赏老师思想和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说得越精彩越说明老师的思考有价值,谈得越透彻越说明老师的目标合理。而学生得到的是什么呢?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不可否认。但学生得到更多的是不知不觉间形成的奴性,是思维的惰性,是我口不用表我心的言说习惯。”“奴性”、“惰性”、“我口不用表我心”,好可怕啊!而这种“可怕”却可以毫无异议地归结为“生本对话”的缺失。武老师指的是“人文教学”。其实,语文课上,“可怕”的不仅仅是人文教学,不经“生本”深入对话,便让学生“

4、跟着教师的指挥棒画圆”的可怕的做法随处可见。例如,教《火烧云》,学生刚接触课文,就叫他们读出“惊奇”“喜悦”的语气(因为教师觉得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快是惊奇的、喜悦的,于是断定学生也一定有惊奇,有喜悦);教《象鼻桥》,课文上有插图,插图上画着大象、猴子、猫、蜗牛等动物,教师问:“这些动物,你最喜欢什么?”(教师心目中有最喜欢的动物,所以肯定学生也一定有“最喜欢”的动物);教《乡下人家》,教师提出要求:“读2~6自然段,读出你认为最美的那处风景,然后给这处风景取一个名字。”(因为教师先有了一处“最美的风景”,所以认为学生读了2~6自然段,

5、也一定会有“最美”的风景产生)……这样一些做法,不是说不好,也不是说不需要,而是觉得它有些太“强加于人”、太“突然”的味道。这些做法,至少应该让学生有一个体验、理解、思考和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生本对话”了。只有让学生好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阅读教学才不至于“劳民伤财”。如何对话呢?不妨先看一个课例——特级教师张敬义《螳螂捕蝉》的教学片段。师:我听说咱们班同学思维灵活、富于联想,我想考验一下。给你们提供两个词语,请你们说出它们的相似点来。这两个词语是:“吃饭”、“读书”。生:吃饭需要咀嚼品味;读书需要咬文嚼字。师:特点被你抓住了。谁

6、还有别的说法吗?生:吃饭能够增加营养;读书能够增长知识。师: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咀嚼品味《螳螂捕蝉》一课。请同学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给我们的启迪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约10分钟)师:同学们在书的天头地尾留下了思考的痕迹。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读书心得。谁来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生:我觉得吴王是一个既有野心,又十分幼稚的人。师:说说你的理由。生:吴王野心很大,不用我解释了;说他幼稚,是因为连10岁的孩子都知道此时攻打楚国后患无穷,他却不知道。师:政治上不太成熟了!(笑声)生:我不这样认为,吴王属于当局者

7、迷。(掌声)师:有见地!生:吴王很固执,这一点十分清楚。但我觉得他对待少年是和善可亲的,如“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仅此一句就能看出来。师:我同意你的观点。生:我还感受到吴王是一个有错就改的人。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出来的?生:吴王听了少年这番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师:理解正确!好,我们继续交流。生:我感受到少年不仅爱国而且聪明。师:爱国,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少年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多么辛苦呀!“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师:从“转来转去”除了能看出少年“爱国”,你还能看出什么?生1:

8、看出少年有耐心,有恒心。生2:“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我认为少年“转来转去”不是真的为了打鸟,而是想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劝说吴王。就这一点,我认为他很聪明。师:很会咬文嚼字!一个“转来转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