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

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

ID:10610519

大小:2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_第1页
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_第2页
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_第3页
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_第4页
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园曩山东艺术学院QILUREALMOFARTS2008年第1期(总第100期)nONIACAB[一T0鞴BT#l0BB¨l0fSH^*0O#S^e^nE糟$ef^拜T#

2、OURNALOF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中赋格的民族化艺术特色孙志鸿(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作凿家借鉴西方传统赋格凿的写作形式,保持了赋格的基本结构,运用现代的,创新性的,富有民族内涵的复调音乐语言,表现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东方文化神韵.关键词:赋格;民族化;创新性;东方文化神韵中图分类号:J61

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08)01-0064-03赋格曲,作为一种建立在模仿复调基础上的独立的复调体裁,与奏鸣曲式并称为西方音乐的两种最重要的结构形式,是复调音乐的最高典范.赋格曲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它是从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通过许多音乐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的探索,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复调音乐的体裁和结构形式.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来说,直到18世纪,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赋格才达到较完善的境地.巴赫不但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而且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突出其表情性和表现作用.20世纪,在西方现代音乐思潮的影响下,赋格与新的音乐语言相结

4、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但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赋格曲集,如肖斯塔科维奇(--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谢德林的复调作品,兴德米特的《调性游戏》,斯洛尼姆斯基的《前奏曲与赋格》等,而且也大量应用于作品中,作为单独一个乐章或有机组成部分,如艾夫斯的《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布里顿的许多交响乐作品等.赋格套曲集在欧洲历来被当作最能充分发挥复调技巧的音乐体裁而倍受作曲家所喜爱和关注.从巴赫,兴德米特到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不同的赋格套曲集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复调思维的演变过程.巴赫和兴德米特的赋格曲创作虽隔近二百年的漫长历史,但共同体现了德国的音乐文化传统和富

5、有逻辑的音乐思维.俄罗斯作曲家如格林卡,肖斯塔克维奇,谢德林等在这种固有的格律形式下,加人俄罗斯式的抒情气质.同样,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赋格套曲集也反映了复调思维在观念,技法,风格诸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和独特的民族性格.几十年来,我国作曲家一直在不停地尝试使用这种体裁来进行创作,如早期黄自,冼星海的拓荒;马思聪,江定仙,谭小麟的开拓,以及近年来新潮音乐作曲家进行的赋格曲创作,如瞿小松的《第一交响曲》中的大赋格,陈怡《第一交响曲》中的二重赋格,以及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三首》,杨勇的《结构与表现》,林华的(--十四诗品》等,虽然各自的手法不同,风格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

6、的目标,这就是力求以西方的赋格结构来表现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民族风格.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汪立三的《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以下简称《他山集》)是较好的代表作.《他山集》是汪立三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钢琴曲集,曲集包括五首作品:《#F商调"书法与琴韵"》,《A羽调"图案"》,(bA徵调"泥土的歌"》,《G角调"民间玩具"》和《F宫调"山寨"》.作曲家在赋格曲写作的民族化方面进行了如下的创新,展示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互交互融的色彩斑斓的广阔天地和作曲家富有开拓性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一,题材的民族化在这五首赋格曲的标题中,很容易看出作曲家想表现的内容就是中华民族所

7、特有的一种文化神韵.从标题上看,用五声音阶阶名来作为曲名,无疑是对作品中所包含的传统音乐精神的暗示,而每一首赋格的具体内容如书法,古琴,民间玩具,图案,山寨等,则又处处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F商调书法和琴韵》:"我想登上另一个山头去回顾,去瞻望.那激荡的是线条吗?那沉吟的是音响吗?正如在古老的中国艺术里我看见上下求索的灵魂".这首赋格用五声音调的旋律模拟了古琴的音韵.主题最初的呈示加上了低八度的"支声"性重复.中段的开始在高音区采用了固定对题的原型与缩小的主题相结合的方法,而在末尾处的密接,由于采用主题装饰和极端音区的处理而更具有古琴曲通常所有的苍凉遒劲之

8、风.中音区以和弦的方式进行的主题倒影,低音区八度平行的主题原型和高音区主题变奏,使这段密接不落窠臼,颇有新意.虽然是三声部模仿,却因织体形态的迥然不同而有相当强的对比性.《A羽调"图案"》,"一个小小的旋涡折射着大干世界纷纭不灭的光和影."这首赋格曲用的是湖南花鼓戏的音调特征,主题最初的呈示是以对比性的方式,在中间的展开部运用了纵向多调性的创新思维,运用了独特的尖锐的不协和音程的聚集,在局部使用了紧接模仿这种传统赋格曲的写作技巧,使得在传统的赋格曲写作理论基础上,又不失创新思维与民族化的特征.《bA徵调"泥土的歌"》,"大地还活者,还活者.苦难的大地,希望的大

9、地,平凡的大地,神气的大地;我歌,我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