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

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

ID:10612682

大小:6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7

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  _第1页
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  _第2页
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  _第3页
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  _第4页
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  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长编溯源:司马光长编法解析一、司马光对长编法的自我陈述和后人的解读司马光(1019-1086)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与杰出的史学家。曾主编《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享誉中外。司马光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树立了集体著书的典范。《通鉴》的编写工作,大致分为三步进行,先作丛目,次作长编,最后定稿。所谓“丛目”,就是将从正史、实录等史书中搜集到的资料,概括为若干“事目”,然后将“事目”按年、月、日加以编排,并分别注明资料所在。所谓“长编”,就是对丛目所列史料进行整理、鉴别和考证,写成编年史的初稿。丛目与长编,主要由助手分工负责;作为主编,司马光主要负责最后的定稿工

2、作。他在《与范内翰祖禹论修书帖》中说:梦得今来所作丛目,方是将实录事目标出,其实录中应移在前后者,必己注于逐事下讫。自旧唐书以下未曾附注,如何遽可作长编也?请且将新旧唐书纪志传及统纪补录并诸家传记小说,以及诸人文集稍干时事者,皆须依年月日添附,无日者附于其月之下,称“是月”,无月者附于其年之下,称“是岁”,无年者附于其事之首尾。有无事可附者,则约其时之早晚,附于一年之下。但稍与其事相涉者,即注之过多不害。尝见道原云:“只此已是千余卷书,日看一两卷,亦须二三年功夫也。”俟如此附注俱毕,然后请从高祖初起兵修长编,至哀帝禅位而止。其起兵以前禅位以后事,于今来所看书中见者,亦请令书

3、吏别用草纸录出,每一事中间空一行许素纸,以备剪开粘缀故也。隋以前者与贡父,以后者与道原,令各修入长编中。盖缘二君更不看此书,若足下止修武德以后天佑以前,则此等事尽成遗弃也。二君所看书中有唐事,亦当纳足下处修入长编耳。其修长编时,请据事目下所记,新旧志纪传及杂史小说文集,尽检出一阅。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出。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违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假如武德元年,则从正月便为唐高

4、祖武德元年,更不称隋义宁三年。玄宗先天元年正月,便不称景云三年。梁开平元年正月,便不称唐天佑四年也。诗赋等如止为文章,诏诰等若止为除官,及妖异止于怪诞,谈谐止于笑之类,便请直删不妨。或诗赋有所讥讽。诏诰有所戒谕,妖异有所儆戒,诙谐有所补益,并告存之。大抵长编宁失之繁,毋失之略,千万切祷切祷。今寄道原所修广本两卷去,恐要见式样故也。[1]《文献通考》引司马光《与宋次道书》云:“某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以来奏御。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丈截为一卷,自课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废,则追补。自前秋始删,到今已二百余卷

5、,至大历末年耳。向后卷数又须倍此,共计不减六七百卷。更需三年,方可粗成编。又须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而已”。张煦侯先生《通鉴学》对上述书信做了以下清晰的解读:此一帖子于此书编纂方法极有启示。第一,助修诸公,皆先修长编,以为笔削之基础;第二,诸公所事,各有范围,自汉至隋归贡父,自梁至周归道原,唐则淳甫修之。而所得资料,有不在本人修书范围者,亦互为录致,用相补益。故玩此一帖,则编修之事,如何着手?及助修之役,如何铨配?皆赖以明,其所关者殊不细也。……据此得知《通鉴》之书,在温公属草之前,实有丛目与长编之二阶段。丛目所以比次异闻,如工厂之原料品;长编则乃稍加修辑,如工厂粗制品,此二

6、者皆助修者之事。若温公之笔削成书,则譬如工厂之精制品也。……故诸人为其博,温公为其精。博则惟恐一书之未采,不惮空行以备黏补。精则惟恐一事之或诬,不惮参定以作考异。……信中两次提到寄去道原“广本”两卷,给范祖禹做式样。“广本”者乃刘恕五代长编抄录的副本,这在《通鉴考异》中也得到印证……《通鉴考异》中关于五代十国一段,保留了许多刘恕考核史实的记录,特别是所作的长编副本“广本”一词的多次出现,更是个明证。如《通鉴考异》卷二十八梁纪上:“(开平)三年四月,保大节度使李彦博”条下曰:“《编遗录》、《五代史》作彦容,今从刘恕广本”。卷二十九后梁纪下。但学术界解读中存在的争论有:(1)在

7、“丛目”之前,是否还有“提纲”?学者普遍认为是有的。“提纲”是什么样子?学术界多年来聚讼纷纭。1961年6月18日翦伯赞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跋司马光通鉴稿>》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两个问题,引起了后来各家的争论。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通鉴》的编修提纲,翦文认为,文物出版社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是一个提纲的初稿”,“它说明了司马光对于《通鉴》的编写,不只是在事后修改润色,而一开始就抓提纲,不仅抓总提纲,而且抓每年的提纲,至少抓重要年代的提纲”。步翦文之后,卞僧慧同志发表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