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ID:10620214

大小:27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7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_第1页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_第2页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_第3页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_第4页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讀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小記郭永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張家山漢簡《奏讞書》公開發表的釋文,除了最早的《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發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文物》1995年第3期上)之外,目前較爲重要的本子有《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所收釋文,《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所收修訂釋文,以及最近出版的《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所收釋文。由於《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下簡

2、稱“《二年》”,引此書只標頁碼)利用了紅外綫照片,也結合了學者最近研究成果,所作釋文較前述各種釋文有所改進,可謂後出轉精。不過我們在閲讀《奏讞書》的過程中,發現釋文中仍有少量值得提出的問題。我們不揣淺陋,把這些意見逐條寫出,供研究《奏讞書》的學者參考,錯誤之處敬請方家指正。1.6號簡“毋憂變(蠻)夷大男子”的“變”字(第333頁),從《二年》所收的較爲清晰的紅外綫圖版(第61頁)看,顯然就是从“虫”的“蠻”字,其寫法與《二年律令》19號簡“蠻”字同(第5頁);這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

3、的圖版(第53頁,下簡稱“原圖版”)上也能看得出來。2.22號簡末字和64號簡倒數第五字,各本釋文皆逕釋“鞫”,從原圖版和紅外綫圖版看,皆當釋為“鞠”,括注“鞫”,和32號簡、90號簡等以“鞠”表“鞫”的習慣相同。施謝捷先生《張家山M247漢簡釋文》(未公開發表)早已根據原圖版正確改釋為“鞠”。3.49號簡“公大夫昌苔(笞)奴相如”(第345頁)的所謂“苔”字,從圖版看(第65頁)其實本就是从“竹”的“笞”字。《奏讞書》“笞”一詞多見,皆用“笞”字(如112號簡)或“治”字(如107號簡)表示,

4、卻從未見使用“苔”字者;秦漢文字的“竹”頭和“艸”頭有個別例子確實難以分別,參看裘錫圭先生《帛書〈春秋事語〉校讀》,《湖南省博物館舘刊》第一期,《船山学社》杂志社编辑出版,2004年7月,第86頁注[18]。但是此字所从的卻是明確無疑的“竹”頭,其寫法與《奏讞書》112號“笞”字、51號“符”字等“竹”頭寫法全同;而17、18、19、23號簡“菑”字的“艸”頭則與此顯然有異。因此此字當逕釋為“笞”。4.76、77號簡“弗窮訊”的“窮”字,各本釋文皆如此。從文義上看是正確的,但從圖版看,二字本作、

5、,逕釋“窮”與字形不符,似有不妥。此字當釋為“”,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17行有此字作,整理者將該字所在的文句釋讀為“其用不(窘)”。看來整理者似認爲帛書的“”字是从“君”聲的,這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贊同。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3頁。參看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309頁。整理者的意見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不過既然郭店楚簡《老子》乙組14號簡和今本《老子》四十五章跟帛書對應的話皆作“其用不窮”,再結合《奏讞書

6、》的文例看,“”字似有可能就是“窮”的訛別之體高明先生在帛書《老子》“”字後括注“窮”,並指出帛書《老子》“《甲》本假借字與別體字較多,如……‘’乃‘窮’之別體。”(《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5月版,第41~42頁。)。“窮”的“躳”旁所从的“呂”,本易與“邑”混同;其所从的“身”旁變為“君”,疑是為適應讀音變化而改換的聲旁,“窮”字从“君”聲,大概反映了秦漢時代已收-ŋ尾的冬部字,與收-n尾的文部字相混的特徵。孔家坡漢簡日書《歲》篇460號簡“雄”字左从“君”,“雄”是蒸部字,這也應

7、該是反映-ŋ尾與-n尾混同事實的例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版,《日書圖版》第110頁、彩版五。“窮”、“雄”跟“君”都是合口三等平聲字,只有韻尾不同,所以此二字从“君”聲是很合理的。關於冬部字跟文部字相混的例子,參看沈培先生《上博簡〈緇衣〉‘’字解》,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35~136頁。秦漢文字中的“厷”旁與“君”旁只差一筆,同時也有字形相混的因素,與“”、“窮”之例

8、略有不同,但可作爲參考。此字按照慣例可釋寫為“〈窮〉”。5.146號簡一見,158號簡兩見“儋乏不鬬”之語。各本釋文皆如此。劉釗先生疑“儋乏”應讀為見於《晏子春秋·諫下十八》的“殫乏”,謂“乃‘困頓’之意”(原載《〈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注釋商榷(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3期第2頁,參看《二年》第368頁引)。但“儋”是談部字,“殫”是元部字,古音有一定距離,因此此說也有疑問。從圖版看,被釋為“儋”之字本作、、形,其右半所从與一般“詹”字寫法有較大區別——右上部並非“詹”所从的“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