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

ID:10636150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_第1页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_第2页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_第3页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关键词】中医药;学术传承;中医教育  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传统一直在以自身的方式延续着。当传统被边缘化甚至异化后,延续传统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冷落而难以为继。当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时,传统又受到重视。传承,是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主旋律。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实践经验是其奠基石。学术造诣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继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学术传承方法的研究,在方法上有所创新,提高学术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医

2、学术传承方式  1.1师承授受  中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传统科学,在其漫长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师承。一直以来,中医学就是以师承方式为主,通过师传徒、父传子的形式,将前代理论及经验延续至今。虽然唐代政府便设立“太医署”,担任医疗单位和医学教育机构的角色,有的州还建立了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一直到清朝“太医院”,中央政府的医学教育不断发展扩大。但这些教育机构并没有成为中医教育的主流模式,主要的中医教育还是在民间以家传和师带徒的师承形式或自学等方式进行。  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我国历史上的名医绝大多是通过这一途径造就的

3、。如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金代名医刘完素的私淑弟子有张从正、葛雍等。清朝有资料记载的有拜师或授徒经历的名医更是数不胜数。仅拿一县来讲,《孝义县志》记载:“全县中医师承方式有二,一是祖辈相传,一是师徒相授,间有自学成医者。祖辈相传,在境内著名者有沈士廉(梧桐人),从清道光三十年(1850)其高祖沈作极始,至其子沈鸿仪,六代相传;张正元(下堡人)五代相传;冯芝馥(石像村人)四代相传,田春龙(田家庄人)、刘天栋(岭北村人)三代相传。这些中医世家代代在前辈的指导下,饱览家藏医学经籍,悟领医中妙绝,在中医医术方面各树一帜。师徒相授:清末至

4、民国初,境内有10多位名老中医收带徒弟,如李映官(司马村人)儒士出身,自学成医,慕名求学者甚多。他精选医学典籍,制定教规,依他所编医学入门三十六字歌诀(先读汤头药性,继学脉诀针灸,余读内经G>  2.1包容性  中医学在其创始形成的过程中就吸收、融合了天下四方的治疗实践,从而充实、完善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也使中医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在与外来医学的交流中,中医学也表现出积极吸纳、充分包容的态势。如南朝梁代陶弘景增补葛洪《肘后百一方》、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邀《千金要方》等著作中都引用了随佛教传入的“四大”致病之说,《

5、千金方》中也载有印度传入的药方(如曹婆万病丸、阿迎陀丸之类)。印度的眼科学对于中医眼科学更是影响甚巨,“五轮学说”与“金针拔障术”皆传自印度[3]。五代李殉《海药本草》、元代《回回药方》等均记载有大量的波斯、阿拉伯医药学知识。许多由域外传入的药物,如乳香、没药、苏合香、诃子、胡椒、胡芦巴、藏红花、马钱子等,也在中医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  2.2累积性  中医历史上有很多的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也在争鸣中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如东汉时出现的《难经》,就表现出对医经家中扁鹊、黄帝两派理论的调和。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方面撰用医经家的《素问》、《

6、九卷》等,一方面增广经方家的《汤液经法》,呈现出医经与经方的融合。元代朱丹溪的学术本身就有调和金元以来河间、易水两派的倾向。至其后学明代的王纶更明确提出了“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医杂著·仲景东垣河间丹溪诸书孰优》)的会通立场。清代伤寒、温病两派的学术争鸣,最终结出的却是“寒温融合”、“寒温统一”的果实。正因为中医学这种包容性和累积性特征,才使得中医学的知识能够日积月累,随时代推移不断丰富,成为一个蕴藏无尽智慧的伟大宝库。  2.3变通性  《易传·系辞》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医学的发展正是遵循了自

7、然而然、又不得不然的脉络轨迹。无论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汉书·艺文志》),分别医经与经方,还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融合医经与经方;无论是皇甫谧合《素问》、《针经》、《明堂经》为一,还是杨上善分《太素》、《明堂》为二;无论是金元四家各立门户,还是寒温两派分庭抗礼;无论是时时感叹“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时方派,还是死死抱定“仲景方为万世之规矩法度”的经方派,其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自然变通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医学的变通,其根本就在于合乎自然之道,纵有万变,亦不离其宗。  3中医学术传承的新趋势  3.1由争鸣走向融合  中医学术发展的

8、一个基本规律就是中医学术不断由争鸣走向融合,理论(“学”)与技术(“术”)在交互影响中相互促进并结合。  从传说时代开始,中医学术就有东方伏羲(针灸、脉学)与西方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