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

ID:22773986

大小:81.1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31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_第1页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_第2页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_第3页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_第4页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学术传承的概述与展望【关键词】中医药;学术传承;中医教育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传统一直在以自身的方式延续着。当传统被边缘化甚至异化后,延续传统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冷落而难以为继。当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时,传统又受到重视。传承,是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主旋律。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实践经验是其奠基石。学术造诣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继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学术传承方法的研究,在方法上有所创新,提高学术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

2、的现实意义。1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师承授受中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传统科学,在其漫长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一一师承。一直以来,中医学就是以师承方式为主,通过师传徒、父传子的形式,将前代理论及经验延续至今。虽然唐代政府便设立“太医署”,担任医疗单位和医学教育机构的角色,有的州还建立了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一直到清朝“太医院”,中央政府的医学教育不断发展扩大。但这些教育机构并没有成为中医教育的主流模式,主要的中医教育还是在民间以家传和师带徒的师承形式或自学等方式进行。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我国历史上的名医

3、绝大多是通过这一途径造就的。如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金代名医刘完素的私淑弟子有张从正、葛雍等。清朝有资料记载的有拜师或授徒经历的名医更是数不胜数。仅拿一县来讲,《孝义县志》记载:“全县中医师承方式有二,一是祖辈相传,一是师徒相授,间有自学成医者。祖辈相传,在境内著名者有沈士廉(梧桐人),从清道光三十年(1850)其高祖沈作极始,至其子沈鸿仪,六代相传;张正元(下堡人)五代相传;冯芝馥(石像村人)四代相传,田春龙(田家庄人)、刘天栋(岭北村人)三代相传。这些中医世家代代在前辈的指导下,饱览家藏医学经籍,悟

4、领医中妙绝,在中医医术方面各树一帜。师徒相授:清末至民国初,境内有10多位名老中医收带徒弟,如李映官(司马村人)儒士出身,自学成医,慕名求学者甚多。他精选医学典籍,制定教规,依他所编医学入门三十六字歌诀(先读汤头药性,继学脉诀针灸,余读内经注释,再学诸医细宄,着意修行斯道,潜心细下功夫)而施教。名中医赵明瑞是其高徒之一,并著有《金匮发挥》一书。”[1]一个县中有记载的祖传或授徒医家就如此之多,可见师承教育的确非常兴盛。学校教育我国医学教育的端倪见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脉法》开篇即称“以脉法明教下

5、”。《脉法》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当时尚无医学官学教育的记载,而且在春秋时期,官学教育由于王权衰落而逐渐趋于衰落,文教官员流于四方,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2:的现象。这部《脉法》当为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私学教材,或可以推论当时己有学校性质的医学教育。公元443年,南北朝刘宋王朝皇帝刘义隆采纳名医秦承祖“置医学,以广教授”的建议,创办医学教育机构,这是我国最早由国家创办中医学教育的开始。唐朝在公元624年正式设立“太医署”,包括行政、教育、医疗、药学四科,明确规定组织编制、医学分科、课程设置、学生成绩考核等制度,

6、这种由国家创办、太常寺领导、太医署管理的中医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比欧洲意大利于公元872年创立的萨勒诺医学校早200多年。我国医学教育在宋朝逐渐成熟。北宋继承唐朝医学教育制度,设置专门的医药教育机构“太医局”,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并开展实验教学。据《元丰备对》记载:“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大方脉一百二十人,风科八十人,小方脉二十人,眼科二十人,疮肿兼折疡二十人,产科十人,口齿兼咽喉科十人,针灸科十人,金镞兼书禁科十人。”明清时代由太医院兼管国家医学教育,主要是为太医院培养医药专门人才。地方医学教育机

7、构在明清时代设置较为普遍,各府州县均设“医学”,主管地方各级医药行政及医学教育。纵观古代官方医学教育,因其办学规模小、医学生数量少,始终未能在医学教育传承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规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的发展。近代中医学校的创办开始于1885年陈虬在浙江温州创办的利济堂学校,该校的组织管理和课程设置都已初具近代学校规模。进入20世纪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发生,前后创办的中医学校多达80余所,比较著名的有丁甘仁1917年创立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丁济万、秦

8、伯未、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一大批名医。建国以来,195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并将南京中医学校改为南京中医学院。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省、市成立,中医药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家传《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可见,中国的世家医学由来己久。在“官守其学”的时代,医学知识可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