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与宗教性

浅谈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与宗教性

ID:10638172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浅谈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与宗教性_第1页
浅谈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与宗教性_第2页
浅谈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与宗教性_第3页
浅谈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与宗教性_第4页
浅谈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与宗教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与宗教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与宗教性一、老子哲学的非宗教性  (一)老子对周代天神崇拜的批判  周代继承了夏商以来对天帝的崇拜,认为天神是王权的授予者和监督者,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中之命》),君王必须敬德方能保民从而得到上天的保佑,这就是王其德之用,祈天承命(《尚书召诰》)。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给周人的天命神学注入了理性主义的因素,使得周人的思想向人文主义发展。周人对血缘关系极其重视,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这是以图腾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基础的,也是由以家族伦理为核心的古代社会所决定的,与之相匹配,产生了宗庙以及昭穆之制。祭天是周代所有宗

2、教礼仪中最隆重的,祭祖则仅次于祭天。《礼记中庸》说: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正是对周代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写照。  在老子那里,德已经转变为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的精神。怎样做到德或者说德如何才能不离永固呢?《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老子》第二十八章)。由此可见,老子认为只有做到不争而甘处下位,方能使常德不离而永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上善,自然界中最好的例子便是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

3、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可见,当水以利万物而不与之争、陈雄:老子哲学的宗教性与非宗教性略析-103-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甘处低位的德而成上善之时,就几近于道的原则了。若真正地做到不争之德,以老子看来,就会达到一种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的状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博。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第五十五章)。同时也会明白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的道理。相比于以德配天中的恭孝惠善之德,通过以上分析,老子的德应该是一种

4、不争之德,这是对传统宗教观念中德性观念的一种颠覆。周人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有时,天也被称为上帝、天帝、天神等。老子并没有否定天帝的存在,也是崇拜天的,但不同于宗教传统中的天帝,老子的天帝并非至上的,在他之上还有道.《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王弼《老子注》曰: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宋代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曰: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似在天帝之先也.由此可见,道是凌驾于天帝之上的,尽管道的我们并不知晓。关于天,老子并不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弼注曰:天

5、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苏辙《道德真经注》曰: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在老子那里,天地已不再是王权的监督者和授予者了,天帝以自然为准则生化万物而又视万物与人平等。《老子》认为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第七十七章),他比喻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同上)。老子还认为天之道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的,范注曰:天之道,不与物争而物自化,这便与玄德有了相通之处。尽管如此,天地也不是至上的,在它之上,同样是道,《老子》曰:有物混成

6、,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老子进一步指出,天得一(道)方能清,若天无以清则将恐裂,可见,天以道为根本。这是对周代宗教理论中天至上论的巨大冲击。《老子》中与祖先崇拜相关的文字并不多,从下面两句我们可以隐约窥探出老子的主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第五十四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第二十章)。范注曰:太牢,牛羊豕也。欲以之祭,为牢以养之,故皆曰牢.在这里,老子并没有反对祭祀,而是默许了祭祀、太牢之类的活动,可见老子基本上接受了祭祀这一宗教礼仪。儒家是极其推崇祖先崇拜的,而老子只是认同。  (

7、二)老子对周代圣贤崇拜的批判  周人是信奉圣贤的,上古之时的神农、黄帝、尧、舜等都被当做圣人的代表。这种圣贤崇拜与祖先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子是不尚贤的,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三章),苏辙《道德真经注》曰: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河上公曰:贤为世俗之贤.笔者认为此句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有相通之处。若尚贤则人们就会为贤而用各种巧妙的途径和方法去争取贤这个东西,从而达到成贤的目的,果真如此,贤就成了伪了。老子是十分反对捷径的,他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同样,为了美而美,斯恶已;为了善而善,斯不善矣。在笔者看来,

8、老子对于事物的某些诸如阴阳,柔刚,善恶,美丑,贤愚等正反两方面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老子认为他们是一个相辅、相成、相生的整体,不可舍一或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