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视域下民众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社会矛盾视域下民众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ID:10674552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社会矛盾视域下民众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1页
社会矛盾视域下民众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2页
社会矛盾视域下民众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3页
社会矛盾视域下民众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4页
社会矛盾视域下民众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矛盾视域下民众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矛盾视域下民众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政治信任通常被简单地理解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公民对政府或政治系统将运作产生出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的信念或信心[1]39,是公众对政府能代表他们利益的一种期待,代表的是人们对于政府和官员的态度,是关于未来的预期,而不是当前的状态[2].政治信任从宏观到微观具有不同的层次,即民众对政治制度的信任、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以及民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任[3].总体而言,政治信任是公民与政治系统之间的一种互动,它涉及公民、政治系统与特定价值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民众基于理性思考、实践感知

2、、心理预期等对于政治制度、政府及政策、公职人员行为的信赖[4].  政治信任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此后西方学术界对政治信任的研究主要遵循两条路径:一是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学解释,即理性选择路径.在此路径下,政治信任遵循经济学和算术学的逻辑,政治信任于人们在利益考量基础之上,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承诺和能力所做的评估.因此,政府绩效成为一个政府获得政治信任的重要前提.阿伯巴克(Aberbach)和沃克(orse)的研究,一个比较常见的政府不信任的源头与公众认为政府不能解决问题乃至不能代表一般民众的公共利益和政策偏好有绝大的关联. 

3、 个人作为理性的行动者,对政府所持的态度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如果个人能持续地从现有制度和政策中获益,如果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个体所遭遇到的现实利益伤害,那么他们就会对现有制度和政府抱有较高的政治信任.由此提出假设2:各级政府部门对个体遭遇到的现实利益伤害的解决程度与政治信任正相关,即解决程度越高,民众的政治信任越高.  除利益绝对受损外,现实中还存在着更普遍的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利益相对受损集中表现为比较基础上的相对剥夺感或不公平感.在本研究中调查了总体而言,与五年前相比,您觉得您的生活水平有什么变化和有人说,我们这个社会大致可划分为上层、

4、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在您看来您属于哪一个阶层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选择上升了很多和上升了一点的人数累计为63.8%,只有11.8%的人感觉生活水平下降了(包含下降了一点和下降了很多).但相比55.5%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下层和中下层,只有6.4%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上层和中上层.可见,基于比较的在物质生活普遍提高基础上的发展型相对剥夺感是普遍的.关于收入不平等与政治信任的关系,国外学者已有研究,在没有共产主义遗产的国家中,概化信任与基尼系数之间的相关度是0.684.在33个民主国家中,当收入不平等被拉大时,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水平就会下降.[

5、20]  换句话说,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将在很大程度上侵蚀政治信任.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关于社会公平与政治信任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外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当前的中国语境?同时,在利益垄断和关系X普遍化的中国社会中,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基尼系数上,还广泛存在于教育、就业、医疗、司法等领域.这些领域中的社会不公平是否也与收入不平等一样侵蚀政治信任?鉴于此,本研究将社会公平感作为重要的影响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并提出假设3:社会公平感与政治信任正相关,即社会公平感越高,政治信任越高.  官员的贪污腐败成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不仅因为贪污腐败

6、本身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为大多数中国人不能接受.还因为权力滥用是造成其他领域不公平或社会总体公平度下降的主要动因之一.同时,官员腐败、权力滥用还涉及公众对政府公职人员行为的现实评价而直接影响政治信任.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独立变量纳入模型,提出假设4:公众对官员贪污腐败的认知与政治信任负相关,即公众越是觉得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其政治信任越低.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接触媒体的频率(信息)与公民对政府的评价(政治信任)之间呈反向关系[21]76.但由于互联X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结构性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尤其是非官方信息与官方

7、话语的异质性,会进一步影响人们对利益绝对受损、利益相对受损的认知,进而影响政治信任.因此,本研究将接受非官方信息的程度作为独立变量来考量其与政治信任的关系,提出假设5:接受非官方信息的程度与政治信任负相关,即接受非官方信息的程度越高,其政治信任则越低.  二、数据、变量测量与研究模型  (一)数据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南京和苏州市区共抽取32个居民小区(其中南京20个,苏州12个),在苏州和扬州两市农村共抽取16个村民小组(其中苏州8个,扬州8个),每个小区(村民小组)按定距抽样方法,确定15户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共发

8、放问卷720份(其中南京市区300份,苏州市区180份,苏州农村120份,扬州农村120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回收率为84.86%.调查时间为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