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

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

ID:10676447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_第1页
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_第2页
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_第3页
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_第4页
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上的非对称性  一、概念结构与语言认知  概念结构最早是由杰肯道夫(Jackendoff)提出的.杰肯道夫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内在的、天赋的.人类的概念结构是对世界的反映,概念体系存在于大脑中,是普遍的,与人的身体经验无关.  后来,杰肯道夫又从概念化的角度分析了意义的问题,指出意义形成的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他认为,感觉特征也是意义的一部分,意义于概念结构和空间结构.其假设是:语法直接参照概念结构,间接参照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关系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联系语言与视觉、触觉、动觉系统的纽带.  他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掌

2、握该语言人们的概念系统和概念结构.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概念结构体现着本族语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本质和语言的原始理据.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正是从认识空间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并逐渐形成本民族的概念结构的.  因此,空间概念(包括方位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若干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它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思维的出发点,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  如汉语中的山头、山腰、山脚正是以人类自身为认识出发点和参照物的写照.因此,我们祖先的思维具有一种体认的特征,即常常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11-12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约前485-前

3、410)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类中心和拟人论在人类对时空的感知和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81国内有学者测试了儿童(2-6岁)对汉语空间词汇的掌握程度,结果发现儿童在4岁时基本上掌握上、下、里3个方位词;5岁时又多掌握了前、后、中、外4个方位词,该研究也发现对于左、右两个方位词的掌握就比较困难些,有一部分小孩直到6岁还不能正确理解这两个方位词.这表明,人类的认知始于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人类语言发展到今天,包括这些基本方位词在内的语言基本词汇的使用外延已大大扩展,而对隐喻的再次识读又反过来可以很好地解释很多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

4、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手段,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  空间隐喻于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本概念.空间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身体方位概念上,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质的概念结构,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人们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7]107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中的上、下两词的空间隐喻概念为出发点,通过对比汉、英上、下概念在空间隐喻方面并不完全对等的语言现象,揭示汉、英两个民族在概念结构上的非对称性特征.  二、上、下空间

5、隐喻  兰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发现,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俯拾皆是,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塞尔(Searle)更是认为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8]77基于管道隐喻的启示,兰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对隐喻概念进行了分类,定向隐喻(即空间隐喻)便是其中之一,它由容器隐喻衍生而来,包括上-下,内-外,来-去,中心-边缘等概念.二位学者认为,这些概念不是任意的,而是立足于我们身体和文化的体验.虽然上述有些两极对立的概念是基于物理特性,但由此产生的空间隐喻既有其共性,也会因不同文化而有变化.

6、  15先看下面几组上、下空间隐喻概念的例子:  1.快乐为上,悲伤为下①I'mfeelingup.我今天情绪高昂/高兴.  She'sinlops.失利者默默地离开了运动中心,每个人都很沮丧.  上面这一组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语言表达不是任意的,其物质和文化经验基础是:直立姿势意味着愉快与活力,而下弯的或屈身的动作则与悲哀、沮丧同现,而人死后均是躺下的.当然,英语中的上、下空间隐喻概念的语言实现并不总是局限于up/doovedintosales.自转入销售后,她的事业如日中天.  Ifyoufeeltoohot,turntheheat

7、doerinefellby5%lastyearbecauseofinflation.由于通货膨胀,农民去年的收入下降了百分之五.  以上各例中,源域为上、下域,目标域为数量.  赵艳芳认为,充当源域的一般来说都是可以直接被理解的经验,无论亚洲人还是欧洲人,地球的引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便构成了上-下图式结构.107-108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人类进一步发展了各种经验的结构相关性.  由于我们在容器中增加物质时,其平面上升,当减少物质时,其平面下降,于是就产生了多(MORE)与上(UP)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无意识的,也是各

8、民族共有的通识.  3.地位高为上,地位低为下这一空间隐喻也是源于上-下图式的基本经验,人们的社会地位与权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