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

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

ID:10695960

大小:6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7

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  _第1页
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  _第2页
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  _第3页
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  _第4页
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伟大的历史人物,总要由历史去认识他。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在唐代,在他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里,杜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杜甫也并不显得伟大。虽然,在杜甫去世前一年,衡州判官郭受颂扬他,“新诗海内流传遍”(《杜员外垂示诗因作此寄》);韶州刺史韦迢称道他,“大名诗独步”(《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都赞美了他的诗,可是实际情况,则和赞颂者描绘的并不一样。诗人逝世后不久,润州刺史樊晃编《杜工部小集》六卷,在序里说,杜有“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所知。江左词人所传颂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今采其遗文,凡二百九十篇,各

2、以事类,分为六卷,且行于江左”。可见杜诗的流传,大约因为诗人晚年流落到荆湘的关系,六十卷之巨的文集却仅“行于江汉之南”,竟“不为东人所知”。可见,当时杜诗并没有“海内流传遍”,说杜甫生前就已经“大名诗独步”,显然言过其实。在流传至今的十种唐人选的唐诗里,只有在李唐王朝灭亡前韦庄选的《又玄集》选了杜诗七首,其余九种均未选入杜诗。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专门选录从肃宗到代宗末年这一时期的诗,其时也正是杜诗的代表作大量产生的时期,而选者并声称要力革过去选本之弊,“朝野通取,格律兼收”,共选诗人十六位,竟没有杜甫。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杜甫生前,他的诗地位并不高,影响并不大。有如王赞所说,“杜甫雄鸣于至

3、德大历间,而时人或不尚之。呜呼!子美可谓无声无臭者矣”(《玄英先生诗集序》)。叶适解释道,这是因为“杜甫强作近体,以功力气势掩夺众作。然当时为诗者不服,甚或绝口不道”(《习学记言》)。不服之论,纯系推测,厚诬古人,不足为据。实际是,当时的人把手握时代号角的诗人视为一般放浪形骸、纵情歌呼的酒徒诗狂,跟后人印象中的酒仙并无二致。任华在《杂言寄杜拾遗》中曾描写诗人,“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狂歌醉卧,今天看来是酒仙李白,昔人说的却是诗圣杜甫。在成都,严武去草堂看杜甫,写诗规劝这位朋友到:“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鵔鸃冠?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寄题杜二锦江野亭》)。严武的诗

4、,当然主要是夸奖诗人多才博学。但是,一比为“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的弥衡,再比为“日中仰卧,答曰晒书”的名士郝隆,不也是突出一个狂字么?后世流传的严武要杀杜甫的故事,其实也不过是说诗人酒后发狂而已。总之,生前身后,杜甫总是被人看作善于撰写佳句、刻划物色的风流才子,他的诗自然也被当作酒后疯话,不被人看重。诚然,颂扬杜诗的声音不是没有,也不是不高,只是不大,还没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肯定杜诗的强音主要从中唐时期发出。沉醉在开元盛世中的唐人,被安史之乱的狂风暴雨吹打得晕头转向,到这时,才定下心神,痛定思痛,力图中兴,开始重视总结盛唐中衰的历史教训,自然也就注目大唐盛衰变化的历史见证人。韩愈的见解可

5、为代表。他作为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大作家,独具慧眼,激赏大音,在多士诽谤李杜的鼓噪声中挺身而出,力驳众议,大声疾呼,“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辛辣嘲笑无知之辈攻击李杜,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英勇捍卫了两位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对两位诗人“平生千万篇,今薤垂琳琅”(《调张籍》),备表倾倒之意。韩愈意在开山,功在古文,对李杜诗篇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对杜诗创作上的独特贡献,他也就说不清。这个任务由他的两个朋友,开创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双璧元稹、白居易完成了。元稹抓住杜诗有所创新的艺术特色,称颂他“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表彰杜诗艺术在语言上的特色;肯定“近代

6、诗人惟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题序》),则突出了杜诗从形式到内容推陈出新的造诣,尤其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句,准确的总结了杜甫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是,对杜诗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终嫌没有接触,认识不够全面,受讥后人,理固宜然。然而杜甫毕竟是诗人,不是政治家,抓住了他的诗的艺术特色,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他这个人。所以,元稹研究杜诗的艺术特色,其见解对后代的杜诗研究者一直有启发和指导作用。元稹的挚友白居易则不一样,他更多的是着眼于杜诗的社会内容,突出强调“《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花门》之章,‘朱门

7、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作为他那种“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主张的佐证。如果说诗如其人的话,我们也可以说“评”如其人。白居易立志革新,敢于斗争,把诗看作人生的武器,“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放笔而写,直书胸臆“不惧贤豪怒,亦任亲朋讥”(《寄唐生》)。所以他看重杜诗关心时政、留心民瘼的思想内容。元稹少有大志,锐意改革,一经蹉跌,便改初衷,晚年更投靠阉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