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论文

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论文

ID:10744606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论文_第1页
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论文_第2页
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论文_第3页
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论文_第4页
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论文摘要:近代以来,.freeloyer)和霍席卿等在1930年从美国中西部引进金皇后、银皇后等12个优良玉米马齿品种,经过5年的品种比较试验,表明金皇后的丰产特性超过当时黄河流域各地所栽培的各个玉米品种,乃于1936年开始在山西示范推广,以后传播到全国许多地方。1941年西北农学院王绶等从美国引进50多个玉米品种并育成7个自交系,选出武功白玉米和综交白玉米,1942~1946年扩大育种3390亩,比当地品种增产20~30%。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这些品种对促进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和作为杂交育种材

2、料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如水稻、大豆、高粱、花生、烟草等,在品种引进和改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二、先进农业技术的传入,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农业科技的水平我国近代农业科技的引进工作,在初期主要通过翻译刻印西方农书、延聘外国教员和派遣留学生等途径,同时也引进了不少近代农业科技的物质和技术成果,如农机具、育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一)先进的农机具在16、17世纪之前,我国的农具在世界上居于先进的行列,可是以后的三、四百年中便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多大发展,而欧美各国在近二、三个世纪中,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昌明,创制了多种农业机器。1

3、9世纪上半叶,美国由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陆续发明并采用了一系列新型农机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自19世纪初开始使用畜力机械,耘田机、播种机、刈草机、收割机、脱谷机等相继问世;30年代起铁犁迅速代替木犁被普遍采用,到19世纪50年代,马拉农具已经普遍使用。1850年美国开始使用蒸汽机,20世纪初,内燃机获得较快地发展。1910年,美国已开始实行农业机械化,成为世界上推行农业机械化最早的国家。美国先进农机具的发展,对于中国特别是有大片待垦土地的东北地区,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国从美国引进农机具,从晚清时期即已开始。如1906年,

4、山东农事试验场曾由美国购进农机具20余种;1907年前后,奉天农事试验场曾从美国、日本等购买各种犁耙、刈麦器、刈草器、玉米播种机等多种农具4;1908年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先后在海参崴、哈尔滨开设支店,向我国东北地区销售农机具。1912年浙江省政府由美国购回2台铁轮水田用拖拉机及配套犁耙等农机具,后交浙江大学农学院实习农场。1915年,黑龙江呼玛的三大公司,从美国万国农具公司海参崴支店购入拖拉机5部和其他机械农具进行大农式经营,这是我国引进拖拉机的最早记录。其后,绥滨、泰来等地的农垦公司又陆续购进三台拖拉机和其他一些大型农具5。

5、这些农垦公司大豆采用近代农业机具进行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1929年山西农事试验场购买美国农具公司所制最新式的拖车,带二行犁及三行犁、双行四盘耙、条播机、割捆机等。在近代农业机械中,引进的抽水机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比较成功。1925年前后,江浙两省连年苦旱,美商慎昌洋行进口美国小火油引擎(发动机)和水泵,在嘉善、无锡一带推销。不过,由于机灌事业多应抗旱救灾的特殊需要而产生,并非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而不可避免带有暂时性与局限性,使用范围始终限于江苏一省及浙江、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二)先进的作物育种技术我国近代的作物育

6、种事业发端于19世纪末,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创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奠基阶段(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和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等三个阶段6。在这三个阶段中,美国先进的作物育种技术的传入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我国最早学习美国运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选育良种的作物是小麦。最先开展小麦近代育种研究的是金陵大学,随后是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后改称东南大学农科、中央大学农学院)。康乃尔大学农科博士沈宗瀚1925年从南京城外农田选得单穗,经过多年培育,于1934年育成著名的“金大2905号”小麦,是我国以纯

7、系育种法育成的第一个优良小麦品种,推广极为普遍,1934~1937年推广面积达130多万亩,是我国当时粮食作物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改良品种。我国用近代科学的育种方法进行水稻品种的改良工作,始于1920年前后,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首创,广东农业专门学校继起,金陵大学农学院也于此时在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稻作育种方法上,当时主要采用了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7。1931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在南京成立。同年4月,洛夫应江、浙二省之聘再度来华讲学,并受聘为中农所总技师。1935年,又成立了全国稻麦改进所8,成为统筹各地力量开展大规模

8、稻作育种的指挥机关,我国稻作育种自此走上了统一组织、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水稻杂交育种方面,去雄是一项关键技术。美国育种学家海斯(H.K.Hayes)在《作物育种学》(“BreedingCropPlants”,1933)一书中记述了中央大学农学院赵连芳提出的一种优于以前任何方法的去雄技术。赵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