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也评“新的美学原则”论文

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也评“新的美学原则”论文

ID:10806765

大小:7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08

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也评“新的美学原则”论文_第1页
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也评“新的美学原则”论文_第2页
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也评“新的美学原则”论文_第3页
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也评“新的美学原则”论文_第4页
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也评“新的美学原则”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也评“新的美学原则”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评“新的美学原则”论文【内容提要】在知识论上,“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的美学原则”有诸多错位之处,由此带来的是价值论的颠倒。“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建立在相当经济实力上的文化,是一个紧身衣式的命题;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离真正的新美学文化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新的美学原则”崛起与“文学的边界”之突破是同一事件,标志着传统美学和文艺学面临的挑战——审美泛化无边,文学同时也就失去自身存在的固有疆界领地。无论是建构姿态之“新的美学原则”,还是颠覆式的“文学终结”、“文学理论死了”

2、……这些都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后现代主义反传统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话语。这些话语的出现与盛行..毕业,一方面有理论自身窘迫的原因,如关于美本质、文学本质诸有关本质的理论在论争中缺少新意,这是一种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困境和危机,它们与文学教师的职业困惑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理论外部一个强大对手的挑战,那就是数字时代的传媒视像文化,正如艾尔雅维茨的《图像时代》一书的第一章标题所说:“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注: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传统文学的生存问题成为全球性忧思。一一位美学客人,强大的挑战者在人“诗意

3、存在”的千年家园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位不请自到的“客人”。它像位“大爷”似地宣布自己就是这座家园的合法主人,并发出警告:如果我们再坚持“反客为主”就要被扫地出门。于是钱竞在“生存还是毁灭”问题中坚持“中国的文艺学不会消亡”(注:钱竞:《中国的文艺学不会消亡》,《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在与王德胜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中,鲁枢元感慨:“我真的已经老了”(注: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钱中文在对“身体写作”的批判中唏嘘:“我们是多么渺小,我们实在渺小!”(注:钱中文:《躯体的表

4、现、描写与消费主义》,《社会科学报》2004年6月10日。)早在上一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已经发出“我不懂现在的年轻人,我要研究大众文化”的声音。我们确实看到在这场论争中,师生两代的对话对峙。然而且慢,悖论是历史地构成的,无悖论则在历史之外。就是说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消费文化的非悖论式叙述并不合乎历史的真实路径。2002年杰姆逊送中国的一个话题,即“当前时代的倒退”,他说:“最近几年我们开始看到一些迥然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对旧事物的回归或重建,而不是把它们彻底肃清。后现代性的巨大成就之一无疑就是贬低了传统学科意义上的‘哲学’,激起了大量新

5、的思维和新的观念的写作。然而,我们现在开始看到全世界出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回归”(注:杰姆逊:《当前时代的倒退》,《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2日。)。“当前时代的倒退”也就是从后现代倒退到现代,即我们所说“无边的现代性”对后现代的包容。这种“倒退”也就是前进,是为“走出后现代”,或走向“后现代之后”,是指走向被改写的现代性之核心——启蒙的理性。这些“倒退”现象还包括如罗蒂之为马克思张目,“破”字当头的德里达与哈贝马斯撰文支持欧盟“立”宪等等,“传统哲学的回归”必导致人文复兴,人类文明的思想成果必将在一个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如此,关于文学

6、生存的忧思便与在一个未走出物质和消费占统治地位时代如何在“回到伟大的经典”中保存人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并创造美好未来的问题相联。在新近这场美学、文艺学大论战中,我们往往发现在非学科化和非学理化的“攻方”与学科化、学理化“守方”之间两种话语毫不兼容,你说的是文学想象的“内视”特性,他说的是科技传媒时代摒弃文字语言之视觉图像对感官的直接冲击,因此在学科和学理的内部无法守卫学科和学理固有疆界,无论你说什么,它自“岿然不动”。把问题转移为“前苏联体系(文学理论)”之幽灵再现与“后现代真经(文化研究)”之间的冲突使得问题更加模糊不清(注:陈晓明:《历

7、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当代文艺学的反思》,《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既然对手已经请来了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为美学文艺学助阵,恪守单一学科疆界线便无法交锋。与这位“大爷”对话,我们要有一个宏观的历史和社会结构的视野,因此不妨借助文化研究的方法(多学科与批判性—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的整合)和资源来辨别文化研究的“中国”异味(非批评之拥抱文化现状),是为“顺势疗法”。在这场冲突的源头,德里达、布尔迪厄已经作古,文化批评大擘杰姆逊也将届耄耋。为中国少壮派理论新锐传授“后现代真经”者几乎都是西方的苍髯老者,表明这场论争的本质并不在于

8、以“代沟”分割的“保守”与“开放”。一种认为文学是独立自主地封隔于其它社会生活要素的研究与把文学看成历史所展现的与社会经济结构和其它生活现象紧密地联系着的研究;以及一种把文化研究看作西方“后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