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型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

生物传感型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

ID:10824916

大小:5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生物传感型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_第1页
生物传感型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_第2页
生物传感型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_第3页
生物传感型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_第4页
生物传感型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传感型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物传感型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论文罗洁曾光明汤琳尹娟黎媛萍【摘要】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各领域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尤其是核壳型纳米颗粒的制备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在生物传感器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生物传感型核壳颗粒的工作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光学生物传感器以及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上的最新应用进展。【关键词】核壳,纳米颗粒,制备,生物传感器,评述1引言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崛起的新技术,在材料、光学、化工、医药、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纳米颗粒是指尺寸在1~100nm之间的粒子,它是由数目极少的原子或分子组成

2、的原子群或分子群.freelol/L。Palecek等8在DNA序列的检测中引入磁性微粒,用磁性微粒标记寡核苷酸作为探针,与待测的DNA分子杂交后,磁场分离杂交分子,利用阴极溶出法进行DNA的检测,降低了检出限。段菁华等9采用油包水的反相微乳液方法,首次以羊抗人免疫球蛋白(IgG)标记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核材料,成功地制备了FITC的核壳荧光纳米颗粒,克服了采用传统方法制备核壳荧光纳米颗粒中存在的荧光染料泄露的问题。该核壳荧光纳米颗粒比细胞小很多,且具有生物亲和性,可为纳米生物传感器件提供新型材料。基于该核壳荧光纳米颗粒的标记方法也为生物医学提供了

3、一种新型的非同位素分析方法。Cai等10用低温法制备了一种以Cu为核,Au薄层为壳的核壳型纳米粒子,使之易于与ssDNA进行功能性聚合。这种核壳型Cu/Au纳米粒子与有5′巯基修饰的ssDNA偶联,制备成纳米标记的DNA探针,待测ssDNA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当它与相对应的纳米Cu/Au核壳型纳米粒子标记DNA探针杂交后形成含有纳米标记物的DNA杂交分子。与金纳米探针相比,Cu/Au对DNA的杂交过程所产生的电信号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Huang等11使用CdSe/ZnS核壳量子点作为荧光标记检测α人类IgE生物素,达到良好的效果,之后又将量子点作为指

4、示剂对尿素进行定量分析12。核壳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使传感器具有好的适应性及高灵敏度。Xu等13将抗单克隆抗体包被功能化的荧光核壳纳米颗粒,作为标记物用于夹心荧光免疫检测中。校准曲线在1.0~75.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0.3μg/L。核壳纳米颗粒利用其不同于传统材料的优良性质,在作为标记物中体现了其特殊的光学性质、催化性质等,极大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的各项性能,提高响应灵敏度,提高抗干扰能力。3生物传感型核壳颗粒的制备3.1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合成纳米复合颗粒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含有聚合物共溶剂体系中,使得烷氧金属或金属盐等前驱物水解和

5、缩合。如果条件控制得当,在凝胶形成与干燥过程中聚合物不发生相分离,即可获得。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组分易于控制等优点。溶胶凝胶法在半导体/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方法设备简单、反应温度低,可制备其它方法难以制备的化合物。Jayasankar等14用一种简单的溶胶凝胶方法合成氧化铝钛酸铝核壳结构。这种方法在控制复合颗粒的粒径大小、低温合成及烧结等方面效果显著。在氧化铝基中低温合成钛酸铝归因于试剂间大的接触面积。该方法晶粒生长不明显,且具有很好的增浓作用。3.2沉积法沉积法是指将金属快速散射于预定的表面上,而聚合物可

6、以直接加热蒸积到衬底上,也可以是一般单体或聚合物材料经高温热解产生出可聚合性单体散射于衬底聚合而得,可以与金属散射同时聚合,也可以先行聚合再处理。Sathish等15通过沉积法合成AuTiO2复合颗粒。如果用CdS修饰TiO2纳米管阵列,反应生成的CdS晶粒在衬底上的沉积过程实质是一个表面吸附成核的过程。在光滑的薄膜表面上吸附能力较弱,成核密度较低;反之,表面适当粗糙的衬底,却有较强的活性和吸附能力,成核密度高16。Flores等17制备了SiO2Ag核壳纳米颗粒,用直径为(4±2)nm的Ag纳米颗粒包覆直径为(50±10)nm的Si纳米微球。在水/乙醇

7、混合液中,原硅酸四乙酯作为硅源,将AgNO3作为Ag的来源而并未加入交联剂,在制备过程中,将溶液中的Ag+转化为Ag纳米颗粒沉积在Si微球表面,形成了均一的核壳结构纳米微球。Shishkanova等18将聚苯胺沉积在聚乙烯表面,用来控制聚合膜的厚度。在聚N乙烯吡咯烷酮存在的条件下,苯胺的氧化是在分散态下进行的。3.3原位聚合法原位聚合法也称就地聚合。即在柔性聚合物或其单体中溶有刚性聚合物单体后,再就地聚合,生成的刚性聚合物分子均匀地分散在柔性聚合物基体中,从而形成分子复合材料。原位聚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提高了聚合物复合材料的

8、力学性能。在合成核壳颗粒过程中,壳层的交联剂含量对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