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浅现象”在21世纪能否适合中国论文

论“汤浅现象”在21世纪能否适合中国论文

ID:10839474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论“汤浅现象”在21世纪能否适合中国论文_第1页
论“汤浅现象”在21世纪能否适合中国论文_第2页
论“汤浅现象”在21世纪能否适合中国论文_第3页
论“汤浅现象”在21世纪能否适合中国论文_第4页
论“汤浅现象”在21世纪能否适合中国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汤浅现象”在21世纪能否适合中国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汤浅现象”在21世纪能否适合中国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近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汤浅现象;同时论述了在新世纪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文化活动中心,中国教育应超前性发展。关键词:汤浅现象。1954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在《摘要:本文概述了近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汤浅现象";同时论述了在新世纪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文化活动中心,中国教育应超前性发展。关键词:"汤浅现象"。1954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定性描述了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1962年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1501年至1950年科技编年表里科学成果和人物传记词典中编选的科学家做统计处理,得出了近四百年

2、来科学活动中心确实在转移的事实。若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百分比超过25%,就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现在),而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1、2科学史上这种现像是日本学者汤浅光朝首先用定量分析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把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称为"汤浅现象"。1974年我国科学史家赵红州也独立地用统计方法研究了这一规律,不但验证了汤浅现象,且发现从一个科学中心到另一个科学中心转移的平均周期也约80年,

3、以峰值年代计算分别是1620年-1710年-1790年-1870年-1950年。汤浅现象反映了近世各国科学兴衰的历史变迁,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科学活动的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当代人们已总结出了汤浅现象发生的五大机制:1、政治体制的变革;2、文化的碰撞;3、经济快速增长;4、新学科群的涌现;5、科学家的集体流动。一、汤浅现象的五大机制科学史表明,汤浅现象的发生有五大机制;当代中国社会是否具备汤浅现象发生的五个机制呢?我们看:1、政治体制的变革:五四以来,中国政治体制一直发生着深刻变化。经历了从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从模仿苏联模式搞建设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个人崇

4、拜到反对个人崇拜;从国家领导人终身制到任期制。笔者认为:中国当代在百年时间里发生的一系列体制的变革不亚于日本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所起的作用。所以,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为汤浅现象在21世纪的中国发生奠定了政治上的条件,凑足了"发酵粉"。2、文化的碰撞:环顾地球村,各国文化千差万别;文化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思维模式的不同。近代西方,以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经验科学为"范式"的科学模式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最突出的反差是遇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模式的比照。一般来说,西方人思维特征呈'分析型',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突出,西方文化如海洋具'流动性',侧重'分'、求异、重个体、重理智,又被称为'种原

5、文化',正与左脑的分析性机能一致;东方人思维特征呈'综合型',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突出,东方文化像大陆具'稳定性',侧重'合'、认同、重整体、重道德,又被称为'人文文化',恰与右脑的综合性、整体性机能对应。中国传统科学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论为哲学基础的五大学科:"数学、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范式,幷且联合开辟了宇宙图像之历法模式、数学模式和物理模式之先河。"3当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时,中国传统科学与近代科学格格不入,原因是近代科学原理不含有中国传统科学的因素;但这幷不足以证明中国传统科学是落后的。事实上,当代科学发展恰为中国某些传统科学范式提供了新机遇

6、,这主要是数学和医学。“现代数学一直有两种对立倾向--构造性数学和非构造性数学。构造性数学倾向即算法化,非构造性数学倾向即公理化。康托以来非构造数学占压倒优势。但由于计算机运用信息加工必须使数学规律算法化、发展构造性数学。因而,信息时代给了以算法化和代数化的中国传统数学范式以新的机遇。自《九章算术》以迄宋元,中国数学传统都是以算法为中心发展的,幷且是以把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求解为其特征的。"4要对"数学证明机械化"又谈何容易!世界上许多有远见卓识的数学家为此耗费大量的心机和毕生的精力;但都不理想。中国数学家吴文俊院士,由于对中国数学和数学史有很深的研究,遂把中国传统数学的构造性和几何代数

7、化方法用于定理的机器证明获得成功。1977年吴院士发表了他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新方法。这就是"吴氏方法"。"举世瞩目的'吴氏方法'的精髓就在于:从公理化出发,通过代数化,再达到机械化的程序。"5"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文俊原理和求解高次联立方程组吴文俊消元法的创立,已使我国在机械化数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亦表明中国传统数学范式的新生"6。"中医学是唯一能延续至今幷与现代西医幷存的中国传统科学中的一个学科。我们知道,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经络学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