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和“目的论”的角度评《红豆曲》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和“目的论”的角度评《红豆曲》的翻译

ID:10864421

大小:22.1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从“接受美学”和“目的论”的角度评《红豆曲》的翻译_第1页
从“接受美学”和“目的论”的角度评《红豆曲》的翻译_第2页
从“接受美学”和“目的论”的角度评《红豆曲》的翻译_第3页
从“接受美学”和“目的论”的角度评《红豆曲》的翻译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接受美学”和“目的论”的角度评《红豆曲》的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摘要:“接受美学”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阐释,其注重译作读者的反应。功能理论学派的“目的论”强调译者有权利按照翻译的目的和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诗歌翻译应将两者相结合,实现译者与读者的共鸣,并实现译本多元化。关键词:《红豆曲》;诗歌翻译;接受美学;目的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中的诗词是散落在这个完美著作中的碎钻。诗词的翻译是否到位会对整部宏篇巨著的翻译效果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就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很多著名学者和诗人明确表示:诗是不可译的。RobertFrost说的很直白:Poetryisw

2、hatgetlostintranslation(诗就是在翻译中所丧失的东西)。而实际上,很多文豪的诗作都被译成多国文字,也拥有众多外国读者。比如我国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莎士比亚、泰戈尔等,他们了解这些诗人不就是通过译者的译作吗?“诗歌不可译”的论断不攻自破。就是我国的古典诗词也通过译者的笔,走出国门,并且在西方风行一时,掀起一阵又一阵的“中国热”。资深翻译家刘重德教授也说“我个人认为,诗可译,但难译”。辜正坤先生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中提出诗歌鉴赏“五象美论”,即视象美、音象美、义象美、事象美和味象美。许渊冲也提出诗词翻译的“三美论”,即

3、意美、音美和形美。不管诗歌的“美”有几分法,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应是美的,我们也能从二位大师的理论中看出这一点。[1]本文拟以宝玉在酒席间吟唱的《红豆曲》为母本,以霍克斯(DavidHawkes)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下文简称霍译本和杨戴译本)为分析对象,结合接受美学理论“重译作读者”和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进行译本比较分析。一、接受美学翻译理论和翻译目的论20世纪60年代,在现象学和哲学阐释学的基础上,以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创立的接受美学是读者中心论范式的一种理论。20世纪

4、80年代后期,接受美学开始进入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其主要观点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是译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意义的实现是译者的前理解和译者和文本的视野的融合,但译者对文本的阐释要有度。文本意义的实现要依赖于译者的阐释,而译者的鉴赏趣味和水平又有所不同,所以一个文学作品的多个译本就可以同时存在。同一源语文本的多个译语文本可以互为补充,与源语文本共同实现意义所指,即纯语言。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应当考虑到另一个“信息接受者”,那就是译作读者。但这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如较多地照顾原作,可以较好地再现原作,原作的信息至少可以从形式的层面上再现,

5、但原作的精神和内容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若较多地照顾最终读者,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远离原作,使信息传递的质量受影响,无法再现原作的风采。接受美学比较看重读者的作用,虽然为了终极读者,原作不得不作出一些牺牲,使得译文不太忠实,然而事实上,终极读者是翻译活动的关键。因为有了终极读者,译作才有存在的意义,否则就只是译者的“孤芳自赏”罢了。译者的译作只有在终极读者的阅读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重视读者对于译者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译者也不能离原作太远,否则就不是翻译再现,而是纯粹的创作了。这么看来,把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2]德国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

6、的论”(SkoposTheory)的创始人威密尔(Vermeer)和莱斯(Reiss),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行为的首要原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除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和忠实性。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和使用目的语的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一致是指译文对原文最大程度的“忠实”模仿,但这种忠实是以翻译目的为前提的。[3]目的论在评价翻译时,要看翻译是否充分。是否充分指的是译

7、文应当充分满足翻译要求,在目的语交际环境中充分胜任,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基于这个动态的评价标准,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处理。二、《红豆曲》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红豆曲》的内容虽为反映世间平凡男女的相思之情,但因其优美的词句、和谐的节奏和工整但又极富变化的语言深深地打动着古今读者。原文和两个英文译本如下: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4]霍译:Stillwee

8、pingtearsofbloodab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