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的论文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的论文

ID:10901187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的论文_第1页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的论文_第2页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的论文_第3页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的论文_第4页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的论文摘要:对照“多余人”特点,我们发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形象,文章具体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贾宝玉的“多余人”特点:补天无用,生来“多余”:爱情破灭。情感“多余”;朦胧反叛,政治“多余”。总之。由于贾宝玉身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阶级弱点。使得他有朦胧的反叛意识。但又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只能象“多余人”一样感到郁闷、孤独、痛苦、感伤。关键词:贾宝玉;《红楼梦》;多余人在19世纪俄国文学画廊中有一组特别引人注目的“多余人”形象:叶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别里托夫、拉夫列茨基、奥勃洛摩夫等。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想干一番事业,却

2、又没有实际行动。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整个社会多余的人,因此被人们称为“多余人”。多余人形象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受新思想影响的一部分人不满旧的社会秩序,但生活上又摆脱不了对旧阶级的依赖,他们无法与旧社会彻底决裂,因此新旧社会都不会接纳他们。他们就成为社会的“多余人”。其实。这种人不只俄国有,在各个国家的文学形象中都能找到这种“多余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形象,他出生于封建大家庭。生活的年代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虽然他生活条件优裕,衣食无忧,但他由于受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使他认识到封建社会扼杀民主人性,摧残自由爱情的社会现实,因此他感到不满

3、,但他对生他养他的封建阶级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以他的民主思想只能停留在朦胧的认识层面。还不能上升到行动高度,生活中表现为他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就无法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能在痛苦的徘徊中发现自身地位的尴尬,以至最后出家做了和尚。.贾宝玉作为多余人形象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一、补天无用,生来“多余”《红楼梦》是这样介绍贾宝玉来历的:却说那女蜗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蜗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己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

4、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红楼梦》第一回)这段文字介绍贾宝玉出身实际上预示了贾宝玉是一个“灵性已通”,却又“补天未用”的多余之才。他被带入尘世投胎贾府以后。时时显示了他的“多余”。如在贾宝玉满周岁“抓周”时,面前的书籍、笔墨、乌纱帽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气得贾政老爷大骂他“将来酒色之徒耳”。虽说“抓周”只是一种习俗不可当真。但小说这样写却包含着作者的用意——在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看来,贾宝玉是一个从小就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人,因此贾宝玉不可能按照贾政他们的意愿行事是早就注定了的。更不要指望他能够按照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去求取功名,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

5、天下”。虽然小说从一开始就暗示了贾宝玉不可能按照封建统治阶级的意愿行事,但作为贾宝玉自己潜意识里还是想承担起男人的社会角色,所以神话故事中的这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的石头。看到别人都被用来去补天了,自己当然会有一种失落感。为此。它非常痛苦,也非常寂寞。它之所以央求僧人将它携入红尘其实也是为了脱离那种寂寞环境,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摆脱社会与自我角色矛盾造成的巨大痛苦。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说,贾宝玉从一出生就注定是封建社会“多余”的人。贾宝玉生活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中,每日里和姐妹、丫环们厮混,偶尔也溜出大观园找乐子,但充斥他生活的不外是读书、写字、弹琴、下棋、吟诗、作画等,从贾宝玉的日常生

6、活可以看出,他过的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内心虽然很充实但与求取功名无关。因此。贾宝玉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他只是稀里糊涂地不满,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他不愿参加科举考试,那他想干什么呢?他自己也未必说得出。如此看来。最后出家做了和尚既是他叛逆的表现。也是他人生发展的必然结果。二、爱情破灭,情感“多余”贾宝玉打动很多人的根本之处在于他对林黛玉的爱情。曹雪芹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爱的挽歌。贾宝玉所处的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受封建婚姻制度制约的。男女的结合,一是要遵守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二是要考虑家世利益。必须门当户对。贾宝玉追求的是“

7、木石前盟”,而封建家长却为他安排了“金玉良缘”。“木石”和“金玉”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就是“爱情至上。婚姻自由”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矛盾。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恋爱观的冲突。林黛玉进贾府初次与宝玉见面时是这样描写的: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红楼梦》第三回)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