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再探讨

“读写结合”再探讨

ID:10906841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8

“读写结合”再探讨_第1页
“读写结合”再探讨_第2页
资源描述:

《“读写结合”再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写结合”再探讨读为基础,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近些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读写结合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在不断地深化。中国9/vie  一、对读写关系的再探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关于二者的关

2、系众说纷纭。  现在有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考试不需要考阅读理解,阅读就是为了写作,考试只考一篇作文足矣。但笔者认为,这有矫枉过正之嫌。对人的一生而言,阅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阅读能力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至关重要。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很简单的道理,比如,有些孩子识字很多,但却不见得会读懂一篇浅显的文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阅读方式不对,阅读能力欠缺。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阅读教学并不唯一指向写作,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  总之,一味去辩论阅

3、读与写作孰轻孰重,或者在教学中厚此薄彼,都是“本位主义”思想在作祟,应该坚决摒弃。就语文学科特点而言,听、说、读、写尽管相互之间联系密切,但都各自具有价值,不能单独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兼顾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同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课内阅读所学和课外阅读所获,从而促进学生进行一些更具针对性提高个人写作能力的阅读。这样,真正做到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因此,所谓“读写结合”,它不是阅读课和写作课的结合,而是总体意义上对读写能力的兼顾。  二、对读写如何结合的再探讨  叶圣陶

4、说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根据叶老的叙述,写和读是可以同步的,善读就一定善写。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目前在广大学生中,许多学生阅读大量知识性、文学性的中外名篇名著,对其中阐述的内容、主人公和情节也很熟悉,完全称得上阅读面广、积累丰富,但是因为懒于动笔,阅读所得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所以阅读的成果就无法转化为写作能力,结果造成眼高手低的局面。症结在于读和写不能有机结合。同时,不少教师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读写结合

5、”确实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让人困扰。如何将“读写结合”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才是我们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读写结合”强调多读、多写,但更强调有效读写。在读写怎样结合上,当下有不同的认识与做法。笔者认为,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不仅体现在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续写的形式上,还可以更细微地体现在对文章的随读随写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学生阅读收效甚微?我们发现,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很少去记载,缺乏有效监控,导致不能很好地吸收阅读内容。真正高效有�

6、量的阅读,有赖于学生动笔写一写

7、。通过随读随写,学生在阅读时就会灵光乍现。像很多奇思妙想、阅读的感受和心得,都应及时记录下来。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阅读成果会得到凝结,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学生会更好地吸收所读内容,提高阅读的成效。  随读随写不仅有利于提升阅读,使阅读效果更显著,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写作。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文命题无法让他们倾吐心中的语言,教师的命题不能完全跟学生个人的生活密切挂起钩来,他们就无法去写身边事、说心里话。仔细审视我们的教学,留给学生自由写作的

8、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过于强调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过多地受规范约束,没有个性,作文套话连篇,模式化倾向严重。随读随写是在相对真实情境下的写作,是“意随文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要兴之所至,即可随感而发。此时学生心智活跃、情感丰富、思维清晰,这无疑是写作的最佳时期。写作需要是学生自发产生的,这就有别于应教师命题而作,它突破了命题作文的一些束缚,获得了自由作文的乐趣。  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但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9、。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让“读写结合”完全发挥它的优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