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

ID:10972354

大小:6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9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_第1页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_第2页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_第3页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_第4页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与地位功能:纯净物的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胶体的性质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元素素素物质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氧化剂和还原剂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启始章,它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2、,为化学必修课程其他章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二、教学目标及指导思想(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4、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二)、指导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教

3、育的任务是塑造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化学认识活动来达到能力的增长和知识、观念的更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从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入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能力,是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1、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广度必修1的概念知识和以往教材相比,在深广度上有了很大变化。由于高中化学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内容必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该内容在必修1中应该

4、处理到何等程度,切忌讲的多、讲的深,一步到位。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本章知识点的要求:知识点要求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会对常见物质进行判断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不要求离子方程式强电解质之间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双线桥不要求Fe3+的检验了解2、以物质及其变化为线索,辐射概念教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首

5、先,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引出新的内容,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从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又将化合物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改变,又将纯净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涉及了较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在概念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观念(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建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上,并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要将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三、教学建议第1节元素与物质分类根据课程标准中“能

6、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安排了“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等内容。教学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教学难点: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第三课时:概括、小节教学建议:在第一部分内容中,以“交流•研讨”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让他们列举多种物质,分析其中元素的化合价,并联想同种元素的其他物质,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成千上万种物质是由110多种元素是组成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以两种形式存在——游离态和化合

7、态。“迁移•应用”中的图示,一方面是对元素与物质关系的总结,同时也是后续内容的过渡,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元素或化合价等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并让学生体会使用图示的方法及优点,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第二部分内容中,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交流•研讨”栏目,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分类并用图示表示分类结果,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体会分类的意义。对“活动•探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