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ID:11005951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9

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_第1页
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_第2页
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_第3页
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_第4页
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_第5页
资源描述:

《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摘要】:目的:观察失笑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失笑散加味。治疗时间均为3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其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治疗前均经胃镜检查,胃粘膜活检,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2000年5月井冈山“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

2、意见”中慢性胃炎分类及胃镜病理诊断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诊断证候分类标准。3治疗方法对照组: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0.25,每日3次,甲硝唑0.4,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失笑散加味:6基本方:蒲黄(包煎)10g、五灵脂(包煎)10g、丹参12g、当归9g,木香(后下)10g、砂仁(后下)10g、生地30g、麦冬10g、沙参10g、杭白芍12g、枸杞子15g、川楝子12g、五味子6g、甘草6g。如胃痛较甚者加元胡10g、郁金20g、枳壳10g;胃阴不足较著者去砂仁、木香加

3、石斛石斛10g、山楂10g,重用沙参、麦冬;若见胃脘灼痛、噪杂泛酸者加牡蛎20g、瓦楞子30g;大便干结难解,加火麻仁12g,瓜蒌仁10g;若阴虚胃热加黄连6g、知母10g、石斛10g;若四肢不温,舌淡脉弱加黄芪30g、党参10g。如HP阳性者加用公英30g、黄连6g。每日1剂,每剂煎3次,分早、中、晚3次,饭前半小时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3个月后作疗效比较。4治疗结果疗效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消失,食欲增加,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病理证实腺体萎缩、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恢复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减

4、轻,胃镜复查粘膜象好转,病理证实腺体萎缩、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减轻。(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复查、病理证实病变无改善者。治疗结果:6治疗组50例中:临床控制33例(占66.00%),临床好转12例(占24.00%),无效5例(占10.00%),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25例中:临床控制11例(占44.00%),临床好转7例(占28.00%),无效7例(占28.00%),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HP转阴率为52.4%。5典型病例患者,王某,男,53岁,20

5、03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诉于4年前上腹部开始出现胀痛,4年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给予中西药治疗,症状缓解,一直未痊愈。近3个月来疼痛加剧,且疼痛时间延长;曾在定西地区医院及本县县医院做胃镜及病检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给予中西药治疗,疗效欠佳。今来我院就诊,患者诉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常加剧,上腹部饱胀不适,口干苦,厌食,大便干结,小便黄。查体:上腹部压痛强阳性,舌质暗红少苔,舌边有瘀点,脉细数。中医辩证属气滞血瘀,胃阴亏虚。治则行气化瘀,滋阴养胃,方用失笑散加味:蒲黄(包煎)10g、五灵脂(包煎)

6、10g、丹参12g、当归9g、木香(后下)10g、砂仁(后下)10g、生地30g、麦冬10g、沙参10g、杭白芍12g、枸杞子15g、川楝子12g、五味子6g、火麻仁12g、瓜蒌仁10g、公英30g,、焦三仙各10g、甘草6g。每日一剂,2周后患者胃脘部刺痛、饱胀不适、厌食、便秘等症状均减轻,维持原方案不变,随症加减治疗10周后,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提示:胃粘膜色泽基本获复正常,HP阴性。随访一年未见复发。6讨论6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胃痛”范畴,其病程缠绵,久病入络,其症常见脘痛

7、绵绵,痛有定处,口干口苦,舌红少苔等阴虚血瘀之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脾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属阳明,脾属太阴,《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胃腑与外界相通,最易受戕,《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或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或因“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或因外邪侵袭(如hp感染),胃膜受损,或出血之后,有离经之血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日久则气滞血瘀。因此

8、,阳明胃腑,易损易滞,易虚易实,气病、血病多见。如王清任《医林错改》云:“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脾胃论》则更明确指出“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或“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素问・痹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