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审美行为成为消费行为——日常生活审美的文化批评

当审美行为成为消费行为——日常生活审美的文化批评

ID:11012209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9

当审美行为成为消费行为——日常生活审美的文化批评_第1页
当审美行为成为消费行为——日常生活审美的文化批评_第2页
当审美行为成为消费行为——日常生活审美的文化批评_第3页
当审美行为成为消费行为——日常生活审美的文化批评_第4页
当审美行为成为消费行为——日常生活审美的文化批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审美行为成为消费行为——日常生活审美的文化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日常生活和审美在当代社会的相互渗透,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审美的传统内涵发生转变,呈现出批判转向、自律性的匮乏、功利性倾向、多文化混杂的特征。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批判;自律;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8-2689(2011)03-0050-08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审美和日常生活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的联系,审美和生活互相渗透。在中国当代社会,尤其在大都市里呈现出西方后现代社会那样的日常生活审美景观,一批新富人群涌现出来,他们有

2、足够的经济能力通过消费实现自己的审美化生活。这种带有浓厚大都会气息的审美化与消费主义大潮相结合,正在从中国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向中小城市渗透,再由中小城市向周边乡村辐射。尽管不是人人都具有高的消费能力,但是这一审美化中的审美消费意识,已经深入地影响到人们行为方式。全球性消费主义的影响,及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都使得今天的审美文化越来越多的受控于消费意识形态。感性的释放受到消费的刺激和诱惑,审美很大程度上升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与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具有的反现代性弊端不同,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出在现代性

3、的呼唤与反叛中彷徨。这使得中国日常生活里的审美行为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对此,有必要对审美特质作一简要回顾。  一、审美的传统特质  尽管在中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美学思想家关于美有不同的界定,但他们的思想中表达了对审美特质的某种共识,那就是在感性与理性交互作用下产生的美感。具体而言,审美表现出如下特质:  第一、审美具有超越性和共通感。从古希腊美学到中世纪神学美学,在本体论美学对美的本原的探求中,都存在着对“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据”的追求,这个根据可以看作是美所具有的共同性。康德区分了美感和快感,同为情感的二者,其

4、不同就在于美感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感情,而快感则只与个别情感有关。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论断,“理念”也表明了美作为感性行为的超越性特征。人本主义美学的非理性取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区分艺术等精神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不同,来确立审美艺术作为真理的独特性,美和艺术最终通向的也是具有共同认识的真理。传统美学探讨的美,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特征。无论是以理性为指导,还是感性的显现,它所表达的,都是某种“类本质”,因此,传统美学研究的美,具有超越性内涵,有对人的“类本质”的提升作用,它表达的是对人的“类性”诉求,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表达了

5、精神性内涵。  第二、审美具有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审美以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方式活动,或者说,审美是以感性的方式,表达着理性的诉求。这里的理『生不是科学理性,不是工具理性,而是指精神理性,或者说哲学理l生。美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这是一直纠缠于美学史中的两个问题。不能简单的说美是理性的,或者美是感性的。在对美的探究中,理性和感性的内涵一直发生着变化。至黑格尔为止的古典美学,具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这种理性,一方面指形而上的思辨方式,对美的研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这种美丧失了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而表现为冷峻宏大;另一方面,前人不能

6、恰当解释“理性”来自何处,只能解释为客观和人之外的神秘力量,这恰恰是不符合科学理性的。人本主义美学反对外在理性对人的控制,而举起主体性的大旗,从真实的人出发,寻找人本身的自由。审美的自我认识和反思,实际上是具有哲学性的理性行为。但是,与哲学不同的是,审美活动更多通过体验等感性行为来进行反思,所以,审美活动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活动。纯粹理性行为的审美,丧失生动活泼性,与哲学和科学无异。纯粹感性行为的审美,其情感体验与生活体验无异,美等同于感觉,审美活动同日常生活活动无异。  第三、审美具有无功利的特性,这强调了审美作为精神活动的

7、特质。康德说:“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无利害”就是无功利性,这被康德作为他对审美性质规定的第一个要点,得到近代到现代以来诸多美学家的认同。无功利性是传统美学观念中的重要特征,它与人的欲望有关,如果对对象没有欲望,就没有功利性可言。如果愉快的感觉掺入了功利性,那就不能被称为审美感觉,而只能作为感官的快感,康德称之为“快适”。有无功利性是美感区别于快感的重要因素。  第四、审美具有自由性。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用“游戏冲动”表明审美艺术的特性,“游戏冲动在时间中扬弃时间,

8、使演变与绝对存在,使变与不变合而为一。……游戏冲动力争要这样来感受,就像自己创造一样,力争要这样来创造,就像感官感受一样。……游戏冲动同时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强制人心,……把形式送入物质之中,把实在送入形式之中。”席勒把审美看作“游戏”,是人摆脱了物质需求的束缚和理性的压制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