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诗歌翻译中过分归化的现象

简析诗歌翻译中过分归化的现象

ID:11034799

大小:4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简析诗歌翻译中过分归化的现象_第1页
简析诗歌翻译中过分归化的现象_第2页
简析诗歌翻译中过分归化的现象_第3页
简析诗歌翻译中过分归化的现象_第4页
资源描述:

《简析诗歌翻译中过分归化的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摘要]诗歌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理论界讨论的问题。纵观中国的诗歌翻译史会发现,诗歌翻译大致以归化为主,而且归化好像往往容易被人接受。但是通过一些译例我们会发现过度的归化存在很大的弊病。诗歌翻译应该遵循归化与异化的适度原则。 [关键词]诗歌翻译;异化;归化;莎剧译例 一、引言从20世纪初叶开始,中国翻译界开始了将西洋诗歌引入中国的尝试,近百年来经过了三次诗歌翻译高潮。五四运动前后,诗歌翻译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算是中国诗歌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建国之后,从50到70年代,更系统更理智的诗歌翻译活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大部头的外国诗歌作品译成了汉语。这可以说是

2、诗歌翻译的第二个高潮。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的20余年,诗歌翻译却迎来了它最活跃兴旺的时代,应该是诗歌翻译的第三个高潮。纵观近百年的诗歌翻译研究,我们会发现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整整一百年期间,中国的文学翻译大致是以归化为主调;而且我们会发现近百年的诗歌翻译理论史中的主流理论大多是围绕诗歌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个问题展开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是无法分离的。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又往往在表现内容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个严谨的译者不仅会移植原作的内容,还要善于保存其原有的形式,力求内容和形式浑为一体。所谓的“形式”,

3、一般包括作品的体裁、结构、形象描写、修辞手段等,翻译中应尽可能将这些形式体现出来,借助“形似”更加充分地传达出原文的“精神”,取得“形神皆似”的效果。[1]长期以来,在国内,有许多人不大重视原文语言形式传译。在本文中,笔者准备就诗歌翻译中过分归化的现象,归化着重强调一下尊重原文的形象语言的问题。 二、归化与异化1813年,德国著名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在他的著名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两种途径彼此截然不同,

4、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可将二者混淆使用。①施氏只是对两种途径(或称方法)做了描述,并未对之冠以什么名称。从形式上看,这两种方法颇像我们常说的直译法和意译法。不过,1995年,LawrenceVenuti在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method),②如果我们可以笼统地把直译算作异化,把意译算作归化的话,那么就会发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翻译史跟其他国家的翻译史一样,整个也是一部异化与归化此起彼伏

5、、竞相辉映的历史。异化与归化是否一定水火不相容?一个译者翻译一个作品时,是否只能选择一种方法,一用到底,而不可两种方法兼用呢?异化与归化,说到底也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不仅是对立的,而且还应该是统一的,因此,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还是要讲辨证法。译者在具体运用中,就必须讲究分寸,而不可走极端。过分的异化或归化,都会给译文带来损害。过分的异化,就是不顾读者的需要,不顾目标语的语言习惯,一味追求跟原文的形式对应,结果导致了译文晦涩难懂。严格说来,这种译法不能算是异化翻译,而只能称作流于表象的“伪异化”翻译。过分的归化,就是不顾原文的语言形式,不顾原语

6、的民族文化特征,一味追求译文的通顺和优美,甚至在译文中使用一些具有独特的目标语文体色彩的表达手段,读起来颇像原作者在用目标语写作一样。这样的译文,虽然往往会博得一般读者的喜爱,但是由于能产生“文化误导”的负作用,其危害在一定意义上要超过过于异化的译文。[2]下面就以莎译为例来探讨一下过度归化所带来的弊端: 三、语言形式上的过度归化所带来的弊端———误导读者1987年,刘英凯在《现代外语》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归化———翻译的歧路》的论文,尖锐地批评了归化译法,认为这是“翻译的歧路”,并大力倡导移植法,让其在翻译中占有“主导地位”。刘文用实例分析了归化在我国的几

7、种表现:(1)滥用四字格成语,(2)滥用古雅词语,(3)滥用抽象法,(4)滥用“替代法”,(5)无根据地予以形象化或典故化。[3]以下就以莎译为例,从四字格和汉语方言的使用方面探讨一下过度归化带来的弊端。1、滥用四字格成语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一种形式,运用得当,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且琅琅可读;但是由于四字格往往带有汉语的文化色彩,而且书面语色彩浓重,所以用得太多,可能带来一些译者始料不及的负面效果。莎士比亚翻译中,常见译者喜欢运用汉语古典文学语言,其中四字格即为一种。但是许多译者完全未谙四字格的审美表达效果,率尔堕于一偏嗜:将四字格运用于人物口语之中。然而细揆四字

8、格虽有它特定的表达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