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加强社会公德体系建设

论新时期加强社会公德体系建设

ID:11058357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论新时期加强社会公德体系建设_第1页
论新时期加强社会公德体系建设_第2页
论新时期加强社会公德体系建设_第3页
论新时期加强社会公德体系建设_第4页
论新时期加强社会公德体系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新时期加强社会公德体系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新时期加强社会公德体系建设[摘要]我国的社会公德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德水平呈下滑态势,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淡薄,轻视道德教育的倾向严重存在。本文从公德现状及原因分析入手,提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手段应该是,从教育入手;利用网络新兴媒体;突破传统机制,加强立法、合理社会赏罚。[关键词]社会公德;道德情感;教育;合理赏罚[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9-0079-04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上升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公民道德教育却出现了倒退现象,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优良传统悄然消失。尤其近几年网络媒体揭露的铺天盖地的负面事

2、件,更是引起国人内心对社会公德的拷问,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一、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现状分析(一)我国社会公德现状1.道德滑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5近年来,“染色馒头”、“地沟油”、“毒火锅”、“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香精大米”等报道不绝于耳,各种不顾集体利益一味追求极端个人利益的行为比比皆是;贪污腐败、欺诈偷盗、侵犯他人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诚信、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恶意拖欠债款、哄抬物价行为屡禁不止;不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乱砍滥伐、滥捕杀珍稀动物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杂物、吸烟、吐痰等等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昭示着我国公共

3、道德的缺失。2.真善美信仰缺失,追求物欲冲击社会主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主、竞争、开放等道德观念的形成,但在中国特定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自身的趋利性导致人们把重利轻义作为人生的信条,把追求物欲和功利视为行为的杠杆。当真善美的道德价值与获取个体物质利益的行为产生冲突时,人们就会冲破社会公德规范和道德禁忌。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公民义务等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3.对道德行为产生怀疑,害怕施救背后的陷阱5现实生活中,以怨报德的现象使人们担心道德施救后的种种深不可测的陷阱,害怕和恐惧最终战胜了内心向善的道德感

4、。“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郑州版“彭宇案”的出现,姑且不谈事实真相如何,至少给人们的心灵上划下了一道伤痕,人们感受不到帮助别人的乐趣,还要提防自己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当人们普遍意识到好心没好报时,“谁还敢救人?”的声音淹没了众人的公德心。4.道德情感缺乏,漠然对他人进行道德救助人们受趋利性影响,彼此之间关系出现严重的淡漠,面对深处困境的人,在情感上表现得麻木和冷漠,其不幸难以激起人们道德上的同情和良心震颤。2011年两岁女孩小悦悦的悲剧,引起人们对18名路人漠然离去的道德追问——人性何至沦丧至斯?同样,2012年的东莞,巴西男子阻止窃贼偷一女子包包,遭报复群殴,众人围观

5、,治安员拒救。归根结底,这是道德情感的缺失,致使道德的边缘化和失语。这种道德冷漠使人们对弱者缺乏怜悯之心,难以将内心的道德情感转变为对他人的道德救助活动,更不会去履行道德义务。(二)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社会因素,也有媒体责任;与民众道德素质水平有关,也与社会监督机制和道德控制机制弱化有关。1.重私德轻公德的传统伦理文化影响所谓“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私德则是相对于“公德”而言,“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是以血亲为中心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因此在血缘亲情生活5圈子里,非常重视自己

6、的形象,重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互助相帮。如果脱离血亲的家庭家族结构,进入一个公共的环境中,可能就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漠和旁观。这种偏私德轻公德的道德习惯使民众缺乏公共生活的热情和意识。2.道德行为的负效应削弱德育正效果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人们会对其认同并效仿,反之,各种失德行为也会弱化德育正效果。目前不论在经济领域还是生活领域,不论平民百姓还是为官者,大量的不诚信、不守规则的失德之人,不仅没受到应有的惩戒,反而会带来比遵守规则更多的好处,这种破坏社会公德的人得不到惩处,而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得不到激励,造成人们想遵守就遵守,想不遵守就不遵守,面对社会公德随心

7、所欲。3.德福相悖挫伤道德行为积极性5所谓德福相背,就是有德、行德的人得不到幸福,而无德作恶的人却得到好处。很多去救助别人的人反而惹祸上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很显然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不统一。现实中的例子更是不乏,救下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拟自用20万奖金引争议,舆论哗然。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根深蒂固:好人就是圣人,应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过于严苛,也过于完美的“好人观”与新形势下的道德现实不相适应。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道德回报可以让履行道德义务的人在得到一定物质补偿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