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

ID:11065905

大小:4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09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只旋归代…I文史无地{.一0:一t一1-q.j,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戈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西学东渐后在版章书刊中涌现的翻译语汇和新造字词,然后是开明恩想家和政治家对白话文的积极尝试,接着是五四斯文化运动对白话文的大规模提倡,最后是一代代作家的创作使白话文学作品成为:十世纪国炙学的主流TheevolutionofroodurnlanguageofChineseliteraturewentthroughthefolh)~,ingfourstages:atfirstinterpretivevocabularyand

2、n11wordsappearedlarge1)afterthegradualeaslwardnes,~oJwesternlearntnthenthevernacularwasattemptedactivelyb)thoseenlightenedthinkersandpoliticiansandpro—rooted1ateroninlargescalebyMayFourthMo'~e?n地nl=finallyveravularliteratureworksturnedjntothemainStl'eanlofChineseliteraturein20"'Century.古汉语

3、面临的挑战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的变化,与"西学东渐"以及报刊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自明朝后期,西学即开始传^中国,但译本数量微步+且限于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的介绍,在中国学界并未受到很大关注.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结束了闭关镀国的状况,开放通商口岸及设立租界,使得外国势力逐渐深^内地.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传播也有了长足进展,西学书籍的翻译日见兴盛.洋务派主办的制造局,传教士主持的广学会以及由清廷官办的同文馆,成为"戊戌变法前西文翻译的集聚地.而出现在书刊中的翻译语汇,便构成了对古汉语的第一个冲击波.这一时期的译本中,已出现了许多表达"泰西所有,中国所无者"①

4、的新术语,在.造新字"@之外,译者也采用了古语翻新与取义定名的方法.如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严复翻译赫胥黎(Tho~HemyHuxley)的《天演论》,便创造了导言,物竞","天择"等与新学理相对应的新名词.不过,其时社会与人文科学用语尚不很多,占主导地位的翻译语汇仍属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再加上主要用于地名,人名的译音词+西学词汇的外来色彩极为明显.而西方传教土的到来,也使近代化的报刊开始在中国出现.自1827年第一份中文报刊《依泾杂说》阃世于澳门.到1874年《教会新报》(TheChurch№ws)改名《万国公报》(1heaobeMagazineandAReviewoftheTi

5、mes)在上海出版,西方人士主办的报刊从沿海进^内地,对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报刊作为开通民智,传播文明的利器,也引起了明清先进知识者的高度重视.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首开借报纸宣传变法思想之先河.到1896年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于上海创刊改良派的办报活动随之进人高潮.正如晚清论者所指出:"自报章兴而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③近代化报刊本注重新闻,面向大众为特点,其所派生的"报章文体",便既须新思想,新事物满足读者的求新欲望,又要以启蒙,通俗的言说方式扩大销路.而表达新思想,新事物必然离不开新学语.开畋时代2000.3文史天地因而,报刊流饧锐达的笔调与

6、无远不届的流布,对西学语汇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借助百日维新的前夕在全国蔓延的变法思潮,各地地方官一度竞相将《时务报》等维新报刊作为官,学堂的指定订阅物,使其舆论号召力空前提高.首当其冲的便是以古汉语为根基的旧学.敏感的守旧派学者已充分意识到"贯穴古今,笼罩中外"@的"报章文体的潜在威胁,视之为古文的大敌,对其充满恐惧与仇恨.湖南的叶德辉在戊戌变法前即惊呼要.辨文体",痛责:白梁启超,橹勤,欧榘甲(接:琦为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弟子)主持《时奔报》,《知新报》.而异学之谴词,西文之但语,与夫支那,震旦,热力,压力,阻力,爱力,抵力,稚力等字触目鳞比+而东南敷省之文风日趋于

7、诡僻,不得谓之词章.⑤所列举的新词语,少量出于佛教,大半源自西学,恰恰反映了此期偏重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翻译的趋向.即如《时务报》同人汪康年的《以爱力转国运说》,《湘报》主笔唐才常的《论热力》@,均是将自然科学用语牵引^政论文,亦为其时特有的现象.新学语本是新观念的载体.戊戌前,其无孔不^的渗透,使古汉语最精粹的形式——近体诗也不能幸免.1896—1897年"新学之诗"的出现,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先进之士对西学的热衷,甚至已达到饥不择食,圜固吞枣的地步.谭嗣同所作《金陵听说法诗》其三有句:"纲伦梏喀私德,法会极于巴力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