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性筛选概括题方法点津

指令性筛选概括题方法点津

ID:11075629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指令性筛选概括题方法点津_第1页
指令性筛选概括题方法点津_第2页
指令性筛选概括题方法点津_第3页
指令性筛选概括题方法点津_第4页
指令性筛选概括题方法点津_第5页
资源描述:

《指令性筛选概括题方法点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指令性筛选概括题方法点津2008年江苏课改以来,江苏高考语文I卷试题考查七大板块知识,而语言文字运用则居第一板块。试题中位于第三题的指令性筛选概括是高考常见题型。指令性筛选概括,即是在理解文段段意的基础上,明确题干中的指令要求,筛选出文段中符合指令的的核心信息,并且按一定的表述要求准确概括。其主要考查三方面的能力:对文段的把握和理解能力,对与指令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提取的能力,对提取内容的恰当整合与准确表述的能力。江苏高考“压缩语段”题基本保持了这一题型的相对稳定性。如2004年“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2005年“基因地理”项目的研究

2、途径和最终成果,2007年“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三个阶段。08年关涉“战略环境评价”内涵的三个重要词语,2009年“洼地效应”的含义,2010年“碳链式反应”过程中的关键词语,2011年推导结论的三个方面,2012年以平实的语言表达话语的深刻含义。可以说这样的指令性筛选概括题型,一直以来得到了高考命题专家组的青睐。5那么面对此种题型,什么是我们的抓手呢?我认为,我们必须遵循题干指令和题枝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指在关注题干指向的同时,必须从内容入手,全面准确把握文字材料的主要信息,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而只有以内容为本,整体把

3、握文段含义,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也就是说只有全面准确理解材料,才有有可能进行下面的筛选和概括等步骤。至于说,指令性筛选概括题到底有何解题的方法,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见解。首先,要梳理题干,确认指令,删除冗余信息。指令性筛选概括题,它有明确的筛选压缩指向——筛选的方向、表达的角度等,这是做好此类题的第一步,这样的设题也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如题干“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字数不超过45字)”,就必须明确题干中所有的指令要求和表达要求。题干中有两个明确的

4、指令:“游欧后”,从时间上限定了范围;“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从对象上规定了答案指向的内容。从指令要求看,语段中游欧前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就成了冗余信息,予以删除。同时又有两个表达要求:句式和字数。这是我们做对题的前提。5其次,要解读材料,分层归类。所谓的分层,就是分析所选文段的逻辑层次,了解文段的层次结构;所谓归类,即将材料中的信息依据内容的相同加以合并。我们在总体把握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段进行准确的分层细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每层的段意,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对文段内容的解读,也就不会对某些易忽视的信息遗漏。而对文段进行分类,就能使段落结构更清晰、

5、叙写角度更明了。例“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来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用‘‖’层次)”仔细分析所选材料,

6、我们不难发现此段讲了三层含义,分别是:第一层,“中国通史陈列”采纳封建社会由战国时期进入的这一观点;第二层,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教材中持封建社会由西周时期进入的历史学说,但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一个隐含的信息,即郭沫若学说与“中国5通史陈列”体系相同,也就是说郭沫若持封建社会由战国时期进入的观点;第三层,尚钺的学说与其他两论并列,持封建社会由魏晋进入的观点。这样对“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这一指令所涉及的对象就显得尤为清晰,三种学说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就跃入眼帘,答案就越来越清晰起来。所以说只要理清文段的层次思路,题目也就迎刃而解。而在我们具

7、体阅读过程中,有时也需对文本理清思路,只有文本的思路清晰了,文章的脉络框架也就鲜明了,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精髓。而最近几年江苏语文试题,对文本思路的考查尤为重视。然后,仔细斟酌,准确归类,有效整合。有时,分类后,信息仍处于零碎、松散的自然状态,故而需要对之加以整合,整合的基本方法是合并同类项,对角度相同、特征相同的项目进行必要的组合;分析信息间的逻辑联系,有归属关系的,略去种,保留属。这样在答案的层次感上就显得清晰而明了。如上面一题涉及这一步骤时,我们不妨先对观点归类一下,文中“中国通史陈列”所采纳的观点其实与郭沫若的观点相同,为什么呢?因为文

8、中有“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这样的判断信息。所以根据指令要求——学说观点及其代表人物,那么整合一下,只能为郭沫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