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论文

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论文

ID:11086002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论文_第1页
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论文_第2页
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论文_第3页
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论文_第4页
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论文..【摘要】心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痰饮、水气病的形成与心阳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心阳不足所致水气病,其治疗以“温药和之”为总的治则,温通心阳及“治水必先治气”的理论为后世水气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关键词】水气病/中医病机;脾(中医)/病理生理学;心阳虚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但水气所致的病变不仅仅局限于水肿,还指水气隐于内所致的其他各种病变[1]。痰饮、水气同源异流..,痰饮是水停局部,水肿是水溢全身,两者可转化,当

2、痰饮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也可并发水肿,如《金匮要略·痰饮病》的溢饮证[2]。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所论的“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水饮邪气所致的其他病变。“水气”最早见于《内经》,早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就提出了“去宛陈芕”“开鬼门,洁净腑”的治疗原则。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在《金匮要略》曾设水气病专篇进行论述。此外,水气病辨证也是《伤寒论》中的重要部分,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没有系统地进行讨论,但是可散见于六经病各个篇节。故仲景所述之水气病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紊乱而

3、致水气停留的病变。水气病的含义有二,既指有形之水肿,如“腰以下有水气者”,又指无形之水气,如“心下有水气”。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主要涉及到肺、脾、肾、膀胱及三焦。肺不能通调水道,脾不能运化水湿,肾不能化气利水,膀胱不利而致水湿内停外溢,三焦不能疏通水道、运行水液,都可引起肢体浮肿、脘腹胀大、小便不利等水气病。但对于心阳不足在水气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却未有提及。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部分内容涉及到心阳不足在水气病发病中的作用机理,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旨在阐明心阳在正常水液

4、代谢中的作用,以彰仲景之深意,补《内经》之未备。1心阳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1.1心阳的生理功能心位上焦,性属阳脏,有温热、向上的特性。《灵枢·阴阳系日月》曰:“心为阳中之太阳。”前一个阳指心处于阳位,即位于上焦;后一个阳指心具有“阳主动”的属性和功能特点,即强调心的推动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阳气有温煦、推动、激发、振奋之功,推动血脉运行,维持整体生命活力,心的特性实际上是指心阳的特性。若心阳亏虚,则导致阴寒内生,心阳不足,不能温养心神,则心悸怔忡,不能温通血脉,则心区疼痛、手足不温或

5、厥冷、面色苍白、唇甲发绀,阳气亏损、阴寒内生则水湿内停、下肢浮肿、溺少而清。就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而言,心阳充沛则心与其他脏腑联系之道通畅,他脏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心阳不振,则心与其他脏腑联系之道失畅,势必导致各脏腑生理功能紊乱。诚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从临床来看,由心阳亏虚所致病证极为广泛。如属于“胸痹”“心痛”范畴的冠心病,其发病基础是心阳虚。上焦心阳虚而不振,导致下焦阴邪乘而上犯,痹阻不通而致胸痹心痛

6、。《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心之用,全在于本脏所蕴藏的阳气。只有心阳充裕、君火温达,方可须臾不停地鼓舞心脉,化赤运血,使心血盈满,循环往复,内养脏腑,外滋百骸,维持心神清明、百脉通达、肌肤温和的生理常态。1.2心阳与水气病的关系心阳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血液运行是水液代谢的关键,津液乃血液之重要组成部分,生理状态下津血同行脉中。如

7、果血行不利,每每发生清津乏布,蓄积为患,水液停聚,终成痰饮、水病,仲景谓之“血不利则为水”。而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之源。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与痰饮、水病的形成也有密切关系。心阳具有温煦、推动作用,可化气行水,镇降寒水。心阳不足则温运失职,推动无权,致使水寒之气上逆而乘犯阳位,由此而致的病变,临床上将其称为“水气上冲”。水气上冲,虽与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而水气内生有关,但究其根本是在于心阳虚弱而致水寒之气上犯。若浊水内停,外溢肌肤,则成为“心水”。《金匮要略·五脏水》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

8、而躁,其人阴肿。”心阳亏虚则不能温煦推动以化气行水,且肾阳不能得心阳之助,火不治水,故寒水外泛。治当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本证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肿势自下而上,渐至颜面上肢,按之没指,凹陷不起,面色晦滞,心悸气短,神倦乏力,小便短少,苔白滑腻,脉沉细涩或沉弱而结代等。若心阳复常,温运有权,则三焦通调,水道自利,身肿悉退。2心与其他与水液代谢相关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