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

探讨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

ID:11108231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探讨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_第1页
探讨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_第2页
探讨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_第3页
探讨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_第4页
探讨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文学史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路线又将借助着旧的文学观念被颠覆的势头,由隐而显,拓宽其途,成为今后几十年写作中国文学史的唯一‘正道’”。  所谓“历史的机缘”,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文学与情感之间的关系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强调。文学史著作的编写,也追逐着时尚的理论,从传统的文学观念里脱壳而出,越来越突出“文学史”从西方的传入,在某些方面转变了中

2、国人关于“文学”的观念。这种转变,使得在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文学史的写们不约而同地在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前,先要花上一番笔墨来讨论什么是“文学”。  戴燕曾经指出:“二十世纪初,‘文学’一科由学科初建到发展成熟,其间有过因学科性质不甚清楚,学术界限不甚稳定而兼容并包的一个时期……若以近代西方文化及教育制度的传入为界,则在先后代表了两种互相差异的学科观念:当文学作为英语Literature的译名出现时,作为它背景的,是途经日本辗转而来的那一套西方学术思想体系及其中的分科观念。”(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二零零二年版,6页

3、)  随着学科分类体系日渐靠拢西方,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逐渐发生倾斜。戴燕非常敏锐地注意到:在“广义”和“狭义”的文学概念区分下,“实际上隐含了动摇旧的文学观念的某种力量,并且等于在未来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中预埋下了两条路线,而由于历史的机缘,其中的一条路线又将借助着旧的文学观念被颠覆的势头,由隐而显,拓宽其途,成为今后几十年写作中国文学史的唯一‘正道’”。  所谓“历史的机缘”,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文学与情感之间的关系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强调。文学史著作的编写,也追逐着时尚的理论,从传统的文学观念

4、里脱壳而出,越来越突出情感的主线。因此,对“文学”的理解,渐渐以狭义的文学观念占了上风,强调有别于哲学、历史、政治等的“纯文学”。这个过程,是对“文学”观念的理解由中向西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传统的“文史之学”向现代的“文学史”转型的过程。  而当以狭义的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史写作成为正统的时候,当初那另一条基于广义“文学”观念的文学史写作的可能路线就被牺牲掉了。当学术界在二十世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纪末反思本世纪文学史写作的是非、功过与得失时,那一失落的可能性其价值才得到凸显。  钱基博的

5、文学史写作,正是在这个作用上,彰显出独特的价值,也因此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关注。  钱基博(一八八七——一九五七),字子泉,又字哑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著名学者钱锺书的父亲。无锡钱氏,系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之后,自钱基博祖父钱维桢以下,伯父钱熙元、堂兄钱基成都是闻名于当地的名塾师。钱基博的学问出身,是非常典型的“濡染家学”。其自述从学经历云:  五岁从长兄子兰先生(即钱基成——笔者注)受书;九岁毕《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皆能背诵;十岁,伯父仲眉公(钱熙元——笔者注)教为策论

6、,课以熟读《史记》、唐宋八家文选。而性喜读史,自十三岁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过。而于历代地名,必按图以索,积久生悟,固以精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下笔,议论证据古今。十六岁,草《中国舆地大势论》,得四万言,刊布梁启超主编之《新民丛报》。又以己意阐发文章利钝,仿陆士衡《文赋》,撰《说文》一篇,刊布刘光汉主编之《国粹学报》;意气甚盛。而父祖耆公以家世儒者,约敕弟子,只以朴学敦行为家范,不许接宾客,通声气。又以科举废而学校兴,百度草创,未有纲纪,徒长嚣薄,无裨学问,而戒基博杜门读书,毋许入学校,毋得以文字标高揭己

7、,沾声名也。(钱基博:《自传》,载《光华大学半月刊》一九三四年第三卷第八期)  由此可见,钱基博的学问基础,是土生土长的,奠基于江南根底深厚的家学传统。他一生以教书为业,讲授国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既有圣约翰、华中这样的教会大学和清华这样的美式学校,也有无锡国专这样典型的传统书院式国学校,遍历国立、私立、教会各种大学,终生以人文教育相提倡。因此,在国民意识与人文教育方面,钱基博有引人注目的独特性。而联系其国民意识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来考察和梳理其学术著述方式,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考察二三十年代学术转型的特殊角度——传统的“文史之学”,在现

8、代高等教育系统中,是如何向“文学史”转变的。  钱基博冠以“文学史”之名的著述有两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写作出版时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中国文学史》则是成书于抗战时期,但在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