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测验与结果分析的说明

关于测验与结果分析的说明

ID:11115676

大小:1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关于测验与结果分析的说明_第1页
关于测验与结果分析的说明_第2页
关于测验与结果分析的说明_第3页
关于测验与结果分析的说明_第4页
关于测验与结果分析的说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测验与结果分析的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测验与结果分析的说明测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让测验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事先编制的题目,通过对解答结果的评等、评分,为研究者提供测验对象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状况的信息。它是一种重要的测量手段。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地设计测验,并分析测验成绩呢?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如下:一、建立测验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双向细目表测验内容的选择和分布是测验设计的重要步骤。因此,在测验之前,必须对待测范围内的全部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测验内容与教学目标关系的双向细目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认知学习的教学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划

2、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设计测验题时,题目应尽可能兼顾教学目标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覆盖各个方面的内容。表1是测验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双向细目表。表1测验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双向细目表测验内容题目数学习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小计小计合计100双向细目表具有如下的作用:1、确定了测验内容在所有待测内容的覆盖面;2、确定了各项测验内容之间的比例;3、确定了各项测验内容在不同的学习水平等级上的比例。二、设计编制试题根据测验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双向细目表,设计、编制试题。在编制试题内容时,既要根据课程

3、标准的内容,又要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全面地测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测验试题可以分为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了问答题和论述题等。后者主要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排序题、匹配题等几种类型。三、分析测验结果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测验的结果。对于整体的达标程度,可以用加权统计方法分析;对于整体的水平和分布状态,可以用统计描述方法分析;对于团体的学习特征及其稳定性,可以用S—P表方法进行分析。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种分析方法。(一)综合达标程度分析在以往许多的测验成绩的分析中,常常以平均

4、分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团体的学习水平,而忽视了该团体达到各个具体教学目标的程度分析。平均分的高低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由于认知学习的教学目标从低级到高级是具有连续性,即每一高层次的目标都是所有低层次的行为和目标的延伸和发展,在教学设计时,对于某一项知识内容,其教学目标可能是多层次的,在测验试题的设计中,也包括有多层次水平的试题,一般的算术平均分,在统计时是把每一道题看作是相同权重的,然而,各个目标水平等级应具有不同的权重,层次高的应具有较高的权重。因此在进行达标程度分析时,应采用综合加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综

5、合加权统计的步骤如下:1、确定某项知识内容各水平层次的得分率(Gi)得分率Gi=实际得分/理论满分值。表2是各水平层次的得分率情况表。表2各水平层次的得分率情况表测验内容预期水平等级试题分值理论满分值实际得分得分率2、确定某项知识内容的总体目标系数(K)我们规定各目标水平层次的权重为bi,则有bA=1(知识),bB=2(理解),bC=3(应用),bD=4(分析),bE=5(综合),bF=6(评价)。总体目标系数为:K=∑bi(i=A,B,C,D,E,F)。3、计算某项知识内容的综合加权得分(H)综合加权得分H等于各

6、水平层次的得分率(Gi)分别与该水平层次的权重(bi)相乘在累加起来,用公式表示为:H=i·Gi(i=A,B,C,D,E,F)。4、计算某项知识内容的综合加权得分率(T)综合加权得分率T等于综合加权得分(H)除以总体目标系数(K),用公式表示为:T=H/K,它反映了综合加权得分达到预期总体目标的比率,因此,可以把综合加权得分率T的大小作为综合达标程度的描述。当0.75≤T≤1时,表示已经达到预期目标;当0.60≤T<0.75时,表示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需要引起注意;当T<0.60时,表示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作

7、出警告;当T>1时,则表示超标情况。(二)总体水平与成绩分布特征分析分析总体特征,不必对总体中每一个单元都进行研究,可以通过抽样方法,按照随机性原则,从全部对象中,只抽取部分单元加以研究,并根据统计数据,对总体对象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推测。1、计算算术平均分()=xi(i=1,2,……n)表示每个学生的得分,n表示学生人数。2、计算标准差S=将计算所得的结果用—S平面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图1为—S平面分析模型。平均水平高,但较分散,存在低分生平均水平高,且相对集中平均水平低,且较分散,存在高分生平均水平低,且

8、相对集中2468101214163020405060708090100不稳定状态最佳状态最差状态S不稳定状态图1—S平面分析模型(三)S—P表分析S—P表,即学生与问题关系表,这是一种研究分析学生团体学习特征及其稳定性的有效工具。在这里,学生(S)即是样本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问题(P)即是考试的知识内容,它是通过试题反映出来的。利用S—P表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