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

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

ID:11135055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0

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_第1页
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_第2页
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_第3页
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摘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研究专项(04-05JP10);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51105)【关键词】循证医学;方证对应;理论探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在现代医学领域的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运用越来越广。“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而“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强调方随证立,法因方呈。如何运用EBM的基本方法进行中医学文献的评价及临床研究设计是目前困扰中医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1“方证

2、对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方证对应”是中医药的特色之一,发端于张仲景《伤寒论》,正式命名于孙思邈。《伤寒论》原书中113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方证一体的形式表述。在历代医家的深入研究下,“方证对应”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到现代,随着人们对这一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八纲辨证以外新的辨证方法——方剂辨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多学科交叉已成为时代所需。将现代科技成果(如数据挖掘、现代数理统计技术等)运用于“方证对应”研究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对于“方证对应”的研究大多数集

3、中于运用中医理论和诸如数据挖掘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具体方与所对证之间的特异联系,少有对方与证之间关系的系统评价。  2循证医学的主要研究特点  EBM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其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政府的卫生决策和医学教育、指导医师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学教授DavidSackett[1]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

4、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  EBM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获取证据与使用证据的过程,目前,其获取证据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其系统评价的基本过程是将所有与某研究有关的医学文献作为证据,按照严格的评价标准进行筛选。这些证据按、科学性、可靠程度分为5级,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为1级,即为当前最可靠证据,基于专家或基础研究的证据为最不可靠证据,为5级,最后将具有RCT的合格证据输入计算机程序,然后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其评价包括对病因学和不良反应研究证据、诊断

5、学研究证据、治疗性研究证据、预后性研究证据、临床指南、治疗决策分析等证据的评价,目前以治疗性研究证据的系统评价为主。系统评价的研究结果可以使临床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先进的治疗方法,使卫生决策者掌握某一类疾病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而有利于制定医疗决策。  3浩如烟海的文献使运用循证医学思维进行“方证对应”研究成为可行  EBM是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型的临床医学基础课,是流行病学家们针对知识快速更新、文献大量涌现,以及临床工和卫生决策者工作繁忙而提出的有益于医疗工提高诊断、治疗措施,卫生决策

6、者有效制定卫生决策的一门学科,是融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在内的一种科研方法。目前在现代医学中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产生了众多流派,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都有独到的疗效,其能够生存的原因也正在于其疗效。中医学历来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搜集与整理,重视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内经》与《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名著也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这与EBM以整理所有相关文献作为目的的想法同出一辙。辨证的过程即为循证的过程,可以借鉴EBM的方法,多方收集罗列所有与该方有关系

7、的证候,通过以方统证的方法,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研究方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方证对应”相关体系和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体系。  4循证医学具体方法运用于“方证对应”研究的难度EBM不是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而产生的,而是由于过去的医学研究、行为模式存在不足而产生的。所以,在中医学临床研究中不能全盘照搬,只能借鉴理念,建立适合中医自身发展的系统评价方法。  4.1循证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不适合中医本身的医案特点  对于所选文献的搜集、整理及评价,EBM系统评价有着严格的标准,不是对所有相关文献都进行定

8、性与定量分析,文献搜集完成后,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对其进行选评,对于所选文献科研设计的合理性、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等都要进行再评价,这是一个文献多次评价的过程。这种严格的评价体系又对中医的文献特点提出了挑战,中医学以古代医案的论证强度为高,古代医案及老中医在对有效医案进行记载时,并无EBM所要求的“随机对照”这一说法。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论113方,被奉为“经方”,经过长时间的临床验证,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