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论文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论文

ID:11135650

大小:6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0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论文_第1页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论文_第2页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论文_第3页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论文_第4页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论文..毕业摘要:“新心学”与“新理学”是现代中国哲学思潮中的两大主要派别,冯友兰由考察“新心学”与“新理学”的理趣旨归,论定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由诠释“新心学”与“新理学”对立的消解,展望中国哲学的未来与发展;从而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哲学史观念。“五四”以后,中国哲学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对于“五四”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反思,去总结,通过对各种哲学思潮、哲学理论的评断与定位..毕业,展望中国哲学发展的未来与前景。冯友兰在对中国现代哲学的考察

2、,十分注重对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解析,并以此论释自己对于中国现代哲学及其发展前景的理解。这种学术视角颇具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对冯友兰诠释中国现代哲学的视角与思路,作一些疏理与评析。一、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卓然能自成一系统”的哲学体系冯友兰考察中国现代哲学,注重对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论析,并以此诠释中国现代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前景,同他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原则关联。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之一,是强调中国哲学的原创性与包容性,认定中国哲学应当是“中国

3、精神发展的组成部分。”中国哲学的发展,必须在承接和弘扬民族哲学传统的同时,容纳和消化异民族的理论思维成果;中国哲学的创新与进步,只能实现于中外哲学的交汇与融合之中。冯友兰这种观念,源于他对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融会史实的深入了解。这种了解,使冯友兰断定“中国哲学”与“在中国的哲学”不同。这种不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主要表现为“中国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之间的差别。“在中国的佛学”,固守印度佛学的传统,未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接触,无法对中国精神的发展产生大的作用与影响。唐玄奘引进的唯识宗,即是这种典型的“在中国的佛学”

4、。“中国佛学”则有所不同。禅宗作为“中国佛学”的典型与代表,乃佛教中的中道宗与中国哲学中的道家哲学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禅宗的发展与中国固有的哲学传统关联,使得禅宗对中国哲学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使自己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哲学,形成于更加广阔的中外文化交汇之中。冯友兰在考察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时候,则注意区别“中国现代哲学”与“在中国现代的哲学”。冯友兰认为,在历史的发展中,新时代对于旧时代,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辩证的扬弃;历史只能在扬弃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哲学的发展也是

5、如此。“中国现代哲学”,正是建构在融会中外哲学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即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典型与代表。因为在中国和西方哲学史上,本来即存在着“心学”与“理学”两大派别。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陆王之学,“理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程朱之学。“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是心学的代表人物。”⑵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代表人物,都因其对宋明道学“接着讲”,在承接固有民族哲学传统的同时,容纳和消化异民族理论思维的成果,步入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时代,

6、并使自己在理论上有所创获,有所贡献。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注意秉持的另一观念和原则,是认为“一个哲学家之哲学,若可称为哲学,则必须有实质的系统。”⑶这种观念也是冯友兰界定“中国现代哲学”,肯定中国现代“心学”和“理学”为“中国现代哲学”而非仅“在中国现代的哲学”的重要根据。三十年代,冯友兰曾断言中国的历史已经步入现代,但中国哲学的理论形态,仍然停留于“中古”。这种论断并非认定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没有哲学,而是认定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尚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哲学”。用冯友兰自己的语言表述即是中国的“近古哲学”还在萌

7、芽之中。在冯友兰看来,现代中国哲学仍滞于“中古”,原因即在于中国现代哲学中,尚未出现理论上“卓然能自成一系统者”。对中国现代哲学状况的这种理解,使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只写了“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篇,而没有专列一篇来论释中国现代哲学。在“经学时代”这一篇中,冯友兰认定“经学时代”终结于清代的廖平。“廖平之学共经六变”,但不论从哲学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在理论上都已经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廖平之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仅仅在于它标志着“经学时代”的终结。这种标志既意味着中国哲学已经不可能再容

8、纳在经学这只旧瓶之内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新时代的哲学“尚在创造之中”。三十年代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出现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介更趋系统深入,也表现为中国哲学自身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了冯友兰的“新理学”,金岳霖的《论道》,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等哲学思想系统。这种现实,促使冯友兰更具体地考察中国现代哲学。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