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ID:11140405

大小:20.5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0

上传者:U-4627
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金融服务无疑是重要一环。为了解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市银监分局调研组深入*县的金融机构、企业,农户家庭进行了专题调研。一、县域经济结构及金融支农现状分析(一)基本县情。*县属“八山半水一分田,还有半分是家园”的山区农业小县,面积857平方公里,人口9.8万,其中农业人口8.4万人,占85.7%。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旅游业,2000年县内的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县古民居”的知名度日益扩大,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逐渐成为拉动和发展*县经济的主要力量,并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业和工业经济也逐步发展,三产比重渐趋优化。(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一是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从2000年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2%提高2005年的36%,支撑县域工业核心的两大产业——茧丝绸和罐头加工构筑了*县工业的基础,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其加长的产业链成果也惠及了更多的农民,从2000年到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126元提高到了2996元。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平稳。从2000年到2005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8.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6.7%降到2005年的27.4%,优势农业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绿色农 业和园区农业逐步发展,“一村一品”、“一区一业”和全民创业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和传统农业产业优势,使农民逐步摆脱了单纯外出打工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就地进工厂、从事服务业以及发展特色农业等就业模式正在形成。三是旅游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皖南古民居”的品牌优势带动了*县旅游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以此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从2000年到2005年,三产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1.3%提高2005年的36.6%,旅游业对三产直接贡献率达58%,加上其间接效益(国家基础投资、外来投资、宾旅馆、餐饮业等),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2.6%。四是制约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小富即安的观念难以根本转变,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小企业发展缓慢,工业发展的制约条件(如熟练工人、产品技术含量、发展环境等)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三)金融支农现状。积极性因素:一是信贷投入不断增加。全辖信贷净增额由2000年的负606万元增加到2005年10262万元,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由2000年的16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6388万元,增加了38倍。二是农村资金宽裕。全辖存差由2000年的29809万元扩大到2005年的72646万元,其中银行机构扩大了2倍多。三是信贷品种增加。农村信用社在原来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农业贷款的基础上,开发了青年创业贷款,小额抵押担保贷款等适合农民创业和发展生产的贷款新品种。四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已起步,多方协调机制建立。政府制定了区域新农村建设规划,财政、 金融、外资和民间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渠道逐步建立,基于本地优势和特色的发展新农村模式正逐步推行,农民的主动参与性和发展的积极性正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的不足:一是辖区金融相关比率低,农业更低。2005年信贷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4%,农业贷款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是5.8%,反映出金融对农业的投入存在不足,金融对经济的贡献率偏低,也反映出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农村建设资金供应总量不足。县域银行机构(含邮政储蓄)现在更像一个大储蓄所和资金上存机构,它占用了辖内大部分存款资源,使得存差不断扩大,2005年达到了59919万元,是当年新增存款的3.4倍,其中邮政储蓄19482万元,占全辖存款总额的19%,占全辖存差的27%。而信用社存款增加额仅为银行机构的一半左右,却承担辖区内几乎全部贷款,使得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力不从心。三是金融机构品种单一和网点收缩,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受到很大限制。农民的满意率较低,2005年辖内机构数为27个,比2000年减少了14个。四是信贷结构失衡。一方面小额农贷需求不旺。传统农业对于信贷资金的需求很小,基本可以自给,或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解决;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日益加大。如农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高效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观光旅游以及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加工等小企业的发展又因难以满足贷款条件而遭遇融资瓶颈。二、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难点分析一是县域金融体系单一,难以承担新农村建设的多样性投入需求。一方面是县域缺少开发性金融的支持,致使新农村建设 的基础性投入和农业开发性投入低;另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信贷集中、业务萎缩,如2000-2004年*县银行机构信贷投放是负增长,信贷存量仅占县域信贷市场的30%;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资金规模、服务网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制肘,极大地制约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过度的商业化考核机制,影响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和存款市场占有率考核机制的片面性导致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追逐大企业,大项目和优势产业以及增加存款上,而对一般性“三农”贷款缺乏有效的研究和制度保证,导致贷款审批率低。三是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抽水机现象,导致新农村建设资金空洞化。县域金融中,商业银行是资金上存机构,邮政储蓄是资金中转机构,农村信用社仅是居民储蓄后备机构。大量的农村资金被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吸收和“抽”走,直接导致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如2005年*县银行机构(含邮政储蓄)各项存款余额5.8亿元,占县域存款市场的70%,当年新增存款1亿元,而贷款却下降了1400万元。四是信用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信贷资金风险高,投入难。调查显示,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信用意识,大大制约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  五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影响农银实现良性互动。调查显示,农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条件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是农户缺乏创新和发展意识,限制了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大多组织形式原始落后,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差,财务不透明,科技含量低,市场前景不 明,很难达到银行的信贷要求。金融机构商业化的目标追求和农业产业的高风险、低效益性使农银协调难。六是信用社创新能力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服务需求。一是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缺乏足够认识;二是农村信用社提供金融服务软硬件的薄弱性,提供服务的多样性能力不足;三是缺乏金融创新的专业人才,业务开拓与风险防范能力以及内控制度建设不适应。七是法律、政策滞后和中介服务缺失,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有关信贷的法律和政策都过分强调贷款的不动产抵押担保,并缺少科学有效的信贷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失信披露机制和风险定价机制,以及政策性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同时广大农村普遍缺少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一般仅有一到两家会计或律师事务所,缺少信用保险和信用担保机构也部分限制了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三、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建议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科学、合理和完善的金融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金融支农体系相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范围更为宽广,体系应当涵盖政府、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保险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共同形成金融支农的合力。政府负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完善;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辖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监管机构负责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管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的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分工协作;保险担保机构负责提供符合农村需求的保险担保服务,共同推动辖区乡村旅游经济、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加工和运输、小企业贷款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大户,提高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积极规避金融风险。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加快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保险担保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防范金融风险。三是为金融支农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法律和政策上修订过分重视担保抵押的要求,以风险定价为基础,完善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政府要通过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对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金融组织,按照承担金融业务的绩效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可以给予商业性信贷利率以贴息,将其转变为政策性利率,以服务于政策性业务,鼓励商业银行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农村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金融机构要逐步建立完善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完善风险管理体制。要积极调整传统的经营模式,由单一的存贷款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综合服务方向转化。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适 当提高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授信额度,在总量上做大做强这两类贷款;积极在农村推广和使用信用卡,增加农民的投资理财项目,大力发展代收协管农村资金、代理保险等业务,延伸支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的功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根据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农村工商业等不同情况,实行差别的贷款利率:对于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等见效慢、回报时间长的产业,实行较低的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对于其他农村工商业等见效快、回报时间短的项目,可以实行较高的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在推动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五是进一步开放思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提供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工具。扶持各类基金组织发展,促成农村地区成立担保基金组织,以信贷政策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培育、催生各类协会组织,引导成立各类行业协会,借助行业协会的担保机制,提供信贷支持;支持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担保公司等部门合作,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切实解决各种经济体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六是维护金融债权,改善信用、司法环境。积极创建和谐金融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支持培育农村新风尚。认真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评选活动,建立失信企业和农户信息披露机制,对守信户实行优惠信贷支持,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有关部门要将维护金融债权与改善当地行政和司法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做好金融债权维护的协调工作,推动司法机构依法加大对逃废金融债权等失信行为的处罚,支持商业银行运用法律手段保全信贷 资产。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的和谐环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