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哲学意蕴浅析

成语的哲学意蕴浅析

ID:11144363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成语的哲学意蕴浅析_第1页
成语的哲学意蕴浅析_第2页
成语的哲学意蕴浅析_第3页
成语的哲学意蕴浅析_第4页
成语的哲学意蕴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语的哲学意蕴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成语的哲学意蕴浅析成语的哲学意蕴,成语原内容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蕴含了隽永的哲学道理。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 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一、物质与意识1.物质是在意识之外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随物赋形。它说的虽是作画之理,即画画要针对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同时也说明了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掩耳盗铃。偷铃的人怕别人听到钟声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做法。在人之外,不以人为

2、转移。声音是客观存在的。决定它的也是客观性的东西,不论你怎样捂住耳朵,它都不会因此而消失。此类成语还有:画蛇添足;凭空捏造;杞人忧天;无中生有。2.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要发生作用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因而,过分地强调意识的作用都是错误的。如:画饼充饥。画饼只是人们头脑中饼子观念的表现,就如房屋设计图案只是关于房子观念的表现一样,实质上还是思想形态的东西。企图以画饼来充饥,无异于用精神代替物质,用幻想代替现实,其结果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空想。此类成语还有:望梅止渴;白日做梦;描鬼画神。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如触类旁通。接触

3、过某方面的事物能了解同类的另一些事物。这说明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促使认识的深化。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表示这一含义的成语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然而,有时人们会忽略意识的能动作用。如:因噎废食,就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2.物质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性。物质的规律性是客观的,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如:揠苗助长本来是想庄稼长得快,但因违背了庄稼的生长规律,其结果是揠苗助桔。受到了客观规律的惩罚。3.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主观符合客观,主客观相统一。在成语中,有些内容反映的却是主观脱离

4、客观的思想。这类成语有:钻冰求火;竹篮打水;救火投薪。三、运动观老子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故自然的理念实为《老子》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原则.透露出对人之主体性的重视与强调。关于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问题,学界争议颇多,但在主体性涵义这一基本点上大体上存在较为广泛的共识: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主体区别于客体的质的规定性,基本涵义为自我主宰、自我决定、主动、自觉、自由;反之,听命于神灵,受制于外在力量、外在权威等,均为主体性缺失、遮蔽或异化的表现。所谓主体性原则,即是指强调人的主体性,视主体性为人之本质、最高价值的思想观念。主体性不等于人性,但无疑是人性

5、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关主体性的思想乃是对人之本质、本性及其实现的反思,是对人自身命运的关注。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没有主体、主体性之类的用语,但正如论者所说,从根本上说,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学说,为此,它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主体身份,强调人的主体性,因而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主体性思想。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通过对比中、西方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异同,梳理出中国古代主体性思想的若干特点;亦有学者着力于传统主体性思想的深入研讨,发现其丰富内容。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对《老子》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作一粗浅考察。一西周以来,传统宗教思想渐趋松动,但

6、这种松动主要限于少数思想精英,占据社会思潮主流的仍然是普世的宗教人格神信仰,天、天命等观念虽已凸显出德性、义理诸人文义,但神性无疑仍是第一义的。至《老子》出,标举自然之道为宇宙本原,从形上学的高度彻底否定神性主宰之帝、天,这才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权威。《老子》这一形上学突破的无神论意义甚为显豁,但其思想蕴涵绝不限于此,其中实涵摄主体性思想的深蕴。徐复观在讨论殷周之际的人文觉醒时曾提出著名的忧患意识说:在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气氛之下,人感到由信仰而得救;把一切问题的责任交给于神,此时的信心,乃是对神的信心,宗教的虔敬,是人把自己的主体性消解掉,将自己投掷

7、于神的面前而彻底皈归于神的心理状态;只有自己担当起问题的责任时,才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不同于作为原始宗教动机的恐怖、绝望。一般人常常是在恐怖绝望中感到自己过分地渺小,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一凭外在的神为自己作决定。在凭外在的神为自己作决定后的行为,对人的自身来说,是脱离了自己的意志主动、理智导引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没有道德评价可言,因而这实际是在观念地幽暗世界中的行动。由卜辞所描出的殷人尚鬼的生活,正是这种生活。忧患与恐怖、绝望的最大不同之点,在于忧患心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者对吉凶成败的深思熟虑而来的远见;在这种远见中,主要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

8、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忧患正是由这种责任感来的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