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示波器测电容设计性实验

用示波器测电容设计性实验

ID:11228327

大小:177.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用示波器测电容设计性实验_第1页
用示波器测电容设计性实验_第2页
用示波器测电容设计性实验_第3页
用示波器测电容设计性实验_第4页
用示波器测电容设计性实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用示波器测电容设计性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用示波器测电容摘要: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间除了大小发生变化,相位也发生了改变。而通过示波器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这些变化,利用示波器及电容的交流特性,可测定给定电容的大小。本实验研究了用示波器测电容器电容的方法:测RLC谐振频率。用这方法测定了未知电容,并就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误差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电容电压峰—峰值相位差谐振频率一、引言电容是常用的电学元件,是电容器的参数之一,在实际电路(特别是交流电路)中广泛应用。对于解决生活及实验中的实际问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电容的电容器因所需不同

2、而被应用在不同的地方。电容大小的测量有很多种方法,在此实验中,利用前两次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和对电容和电容性质的理解,用示波器来测量电容的容量。二、实验任务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利用示波器测量给定电容的大小。三、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任务,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①根据实验任务,查阅有关资料,理解电容的交流特性,推导测量公式,画出设计电路图。②自拟实验步骤和直接测量数据的记录表格;③选择实验仪器(型号或规格)和电学元件(在实验室提供的范围内)。④对实验方案做可行性报告分析。2、根据设计实验方案,

3、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并与电容的标称值对比,计算测量误差。3、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四、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未知电容一个、电阻两个(R1=200Ω,R2=5100Ω5)、电感两只(L1=10mH,L2=50mH),面包板一个、导线若干。五、实验原理测RLC谐振频率通过逐点改变加在(直接或者间接)RLC谐振回路上信号频率来找到最大输出时的频率点,并把这一频率点定义为RLC谐振频率。RLC串联电路如图1所示。图1RLC串联电路所加交流电压(有效值)的角频率为。

4、则电路的复阻抗为:(1)复阻抗的模:(2)复阻抗的幅角:(3)即该电路电流滞后于总电压的位相差。回路中的电流I(有效值)为:(6)上面三式中Z、、I均为频率(或角频率,)5的函数,当电路中其他元件参数取确定值的情况下,它们的特性完全取决于频率。图2(a)、(b)、(c)分别为RLC串联电路的阻抗、相位差、电流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其中,(b)图曲线称为相频特性曲线;(c)图曲线称为幅频特性曲线。图2RLC串联电路幅频、相频曲线由曲线图可以看出,存在一个特殊的频率,特点为:(1)当时,,电流相位超前于电压

5、,整个电路呈电容性;(2)当时,,电流相位滞后于电压,整个电路呈电感性;(3)当时,即或(4)随偏离越远,阻抗越大,而电流越小.此时,,表明电路中电流I和电压同位相,整个电路呈现纯电阻性,这就是串联谐振现象。此时电路总阻抗的模为最小,,电流则达到极大值。易知,只要调节、、中的任意一个量,电路都能达到谐振。根据LC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或(9)可求得C:(10)5六、实验内容实验步骤(1)电路连接如图1,其中.(2)在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的同时观察电容两端电压的变化,当调至某一频率时,电压为最大,测得这个

6、最大值及信号的周期(或频率)。(3)由这个最大值的周期(或频率)计算所得电容的容抗。七、数据处理和分析测RLC谐振频率R=200Ωf(KHz)1.032.033.034.035.035.135.23R上电压U(V)0.741.452.253.13.73.73.8R=200Ωf(KHz)5.435.535.635.735.836.03R上电压U(V)3.73.653.63.553.553.4数据处理:5=0.0998uF=99.8nF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八、实验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1)仪器不精确,造

7、成误差(2)示波器的图像有厚度,使结果有误差(3)图像抖动产生误差2、偶然误差(1)仪器操作失误造成电路连接错误,从而产生误差(2)观察时未使振幅达到最大就进行读数(3)读数误差八、结束语本次实验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前两次实验为基础,可以自行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让我们对物理实验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RLC电路的连接方法,选用104电容,并用示波器测量电容。在测量的过程中,尽管实验数据较为繁琐,电路连接比较麻烦,有时

8、候示波器的图像显示不出来,但我们还是耐心的完成了实验,达到了实验目的。九、参考文献[1]书籍:赵丽华等.新编大学物理实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网站:http://wenku.baidu.com/view/11ffbc1eb7360b4c2e3f640e.html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