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ID:11290817

大小: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_第1页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_第2页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_第3页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_第4页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黄酮类化合物吸收、分布、代谢的研究综述[关键词]:黄酮类,抗病毒,心脑血管,抗癌,抗氧化,抗衰老,中药复方引言: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醉、异黄酮、二氢异黄酮、查耳酮和花色素等。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8000多种,其中已经确认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有4000多种。实验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癌、抗氧化、抗炎、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对该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途径、分布情况和代谢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大大有助于揭示

2、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特点,对于黄酮类新药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我们就目前国内外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黄酮苷和苷元在体内吸收程度差异很大。由于胃内具有特殊的酸性环境和较小的胃黏膜吸收面积,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只有少数弱酸性药物有较好的吸收,如槲皮素(甲er-cetin,黄酮醇)。Creepy等研究表明,把槲皮素、401皮苷和芦丁(黄酮醇)同时大鼠灌胃(ig)给药30min后,槲皮素有3896消失,表明槲皮素在胃里就被快速的吸收,而芦丁和异槲皮素苷(黄酮醇)在大鼠胃被水解成苷元或被吸收。

3、对比实验表明,饮食中的黄酮苷元部分在胃里就可以被吸收,而苷却没有吸收。在黄芪苷(查耳酮)及其苷元原位灌注结扎胆管的SD大鼠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黄芪苷及其苷元在胃部有适量的吸收,而在小肠和结肠处很少被吸收。而黄芪苷元在胃及小肠都有较好的吸收,但结肠处吸收量相对较低,这表明胆汁能分泌黄芪苷并促进其苷元的吸收。小肠是绝大多数药物吸收的场所。由于黄酮苷元具有较大的疏水性,可以通过被动扩散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糖苷形式存在,实验表明黄酮苷中的糖部分是决定黄酮苷在人体内吸收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实验以9名志愿者摄人含有下述3种主要黄酮类物质的食物

4、:槲皮素、槲皮苷和芦丁。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在血浆中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是槲皮苷的20多倍,而达峰时间(Tmax)比槲皮苷快10倍。但芦丁的生物利用度仅为槲皮苷的20%,表明槲皮苷主要的吸收部位在空肠,而芦丁主要在回肠去糖基后吸收。WenX等研究甲基化与非甲基化多酚类化合物吸收性的不同,采用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作为体外肠吸收的模型,以7-甲基黄酮、7,4‘-双甲基黄酮、5,7-双甲基黄酮、5,7,4'-三甲基黄酮作为检测物;以7-羟基黄酮、7,4'-双羟基黄酮、5,7-双羟基黄酮、5,7,4'-三羟基黄酮作为对照。对比试验表明:甲基化黄

5、酮类化合物自顶侧至基底侧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22.6~27.6×10-6cm·s-1)是非甲基类化合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3.0~7.8×10-6cm·s-1)的5~8倍。非甲基类化合物较低的表观渗透系数与其在Caco-2中的广泛代谢密切相关。使用富含花青苷的饲料(如,红桔)喂养SD大鼠12d(2.8mmol·L-1·d-1),同时对鼠原位灌流模型来研究花青苷在胃及肠的吸收。约20%的红桔花青苷在胃吸收,相对于花青素-3-葡糖苷(cyanidian-3-glucoside,Cy3-glc)更多的花青素-3-6"-丙二酰-葡糖苷(cyanidi

6、an-3-6"-malonyl-glucoside,Cy3-malgle)在小肠吸收。结果表明红桔汁中的花青苷在胃部及小肠处被迅速吸收,最后以原型及甲基化代谢产物的形式从尿排出。关于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吸收机制方面,目前有两种值得人们关注的可能机制。①小肠肠壁上皮细胞细胞膜的Na+依赖葡萄糖转运载体(sodium-dependentglucosetrans-port-er,SGLT1)可能参与黄酮苷类化合物在体内的转运。虽然最近几年该机制受到广泛的关注,但除槲皮素-4'-β-葡萄糖苷(quercetin-4'-B-glucoside,Q4'G)和槲皮素-3

7、-葡萄糖苷(quercetin-3-glucoside,Q3G)外,没有见到其他黄酮苷能被SGLTI转运的报道。因此,该机制对于其他黄酮苷类化合物吸收是否起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②存在于哺乳动物小肠绒毛边缘的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lactasephlorizinhydro-lase,LPH)参与水解一部分黄酮苷类化合物。Wilkinson等和Sesink等分别通过大鼠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证实了LPH在小肠中能够水解大豆苷(daidzin,异黄酮)和Q3G,并促进它们的吸收。推测LPH可能对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吸收起重要的作用。以健康的志愿者和回肠造口术患者服用

8、含芦丁的西红柿汁,收集超过24h的血及尿来研究芦丁在人体的吸收及其代谢。在健康志愿者血浆中检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