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论文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论文

ID:11323938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论文_第1页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论文_第2页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论文_第3页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论文_第4页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论文摘要:历经百年的现象学运动,经历了从“纯粹”到“不纯粹”的哲学转向,具体体现为:从“理想本体”走向“生活世界”、从“独白”走向“对话”、从“超历史”走向“历史”等。可以说,现象学的这种理论转向也在西方现代其他各派哲学中得到了体现和回应。发人省思的是,无论是“纯粹哲学”还是“不纯粹哲学”都有其深刻合理性,因此,这场看似完全相悖的哲学“纯粹性与不纯粹性”之争,实则会通于一种相反相成的对话关系之中。这种对话关系的形成.freel)的学说。为了打破这一“唯我主义”的“独白”困境,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集中讨论了主体间性的可能性问题,

2、从对自我以及他人身体的构成,直到其最后所形成的那种所谓的交互的、无限开放的单子共同体即先验自我的共同体。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于胡塞尔对纯粹意识的偏爱,特别是由他所织就的一整套现象学的金律,例如对自然观点的悬置、对自我明证性的顶礼膜拜等等,使得人们对胡塞尔是否能在先验自我的基础上成功建立起主体间性提出质疑,就像舒茨所言:“先验自我究竟是单数还是复数,如果是单数,何以来主体间性?如果是复数,为何要在唯一的先验自我中加以讨论?”。[10]虽然,胡塞尔的主体间性实质上依旧是一种意识的主体间性。但是,高秉江先生在其《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中替胡塞尔进行善意的回应,认为我们

3、要更多地注意到胡塞尔试图从独一的纯粹自我的独白走向多元的世俗主体的交流对话的可贵倾向注:参见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166页。。这样的评价是公允的,因为胡塞尔正是从一种“一元的”、“独白的”认知理性的绝地之中,窥测到了对话理性、交往理性将会带给整个西方哲学的一抹希望的阳光。哲学势必要从纯粹的“思”走向生活世界,从终极真理走向现实境遇,从主体性哲学走向主体间性哲学,从一种反躬的“独白”话语走向生机盎然的“对话交往”,这一致思路径被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家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如果说,胡塞尔所臆想的主体间性的“对话理想”仍然是以一种认

4、识的“我思”基础上的一厢情愿的话,那么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现象学则以一种“理解”的姿态,完全落实于一种人类共同体的交往、对话中了。因此,可以说只有对“理解”本身的深刻领悟才是通往伽达默尔现象学的不二法门。给理解以本体性始于海德格尔的早期存在论,他认为人的存在需要理解,强调理解是此在的存在形式。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说:“理解……是此在的原始完成形式,是在世界中的存在。在理解按照各种不同的实践的兴趣或理论的兴趣被区分之前,理解就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因为理解就是能存在(Seinkonnen)和‘可能性’”[11]333-334。伽达默尔的“理解”已经完全不是

5、在认知理性辖制下的,以一种“我—它”方式展开的话语殖民活动。在这种“我—它”关系中,我把一切存在者都视为外在于我的对象性客观存在,我根据我自己的立场、观点和需要对其予以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使其为我所用,这种理解完全是一种工具理性的表达。与之不同,伽达默尔的“理解”是一种问与答的对话形式,即遵循着一种所谓的问答逻辑。就像当代现象学家德莫特莫兰(DermotMoran)所言:“普遍的、真正的理解是显现于一种对话当中的,是超越谈话者意向性之外的。”[12]249这种“对话”毋宁说更像是一种“我”与“你”的不期而遇(meeting)的“坦诚相待”。如果说,在这之前的整个西方

6、哲学史犹如由一个大写的“我”所演出的一场独舞,那么在伽达默尔这里,已经揭开了“你我”共舞的序幕。伽达默尔认为,“要进行谈话,首先要求谈话的伙伴彼此不相互抵牾”。“谈话艺术的第一个条件是确保伙伴与谈话人有同样的发现权”。[11]471正是这种交往和对话,使理解者和交往、对话的双方都在这种开放性视域融合中超越现有的视域边界和历史视域的筹划活动,最终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可以说,这种对话主义的思想为整个现象学运动注入了新的激情、活力和生命。例如,舍勒以用“爱感优先论”取代传统哲学中的“认识优先论”;像梅洛-庞蒂则将意识意向性转变成了一种身心统一的身体意向性,旋即从一己之

7、“身”推向了大众之“身”,他人身体既是知觉的对象,同时也是我身体的主体,自我和他人都是有生命的身体。这种身体间性的推出,使我们之间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对话成为可能;还有像德里达所提出来“互文”(context)的思想,他“把整个社会交流机构,比如政治机构、行为等等都看作是一种文本(text)……这种文本不是我们通常感知中书写的文本或纸张,而是一种自身以及与外部相互沟通交往的联合体”[12]453。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对话主义的思想潮流几乎已经深化和推广为当代西方哲学界(语言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神学等等)的基本理论视域,成为对西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