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真题

2012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真题

ID:11333887

大小:5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1

2012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真题_第1页
2012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真题_第2页
2012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真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2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真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消弱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

2、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郡制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D.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

3、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慰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致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有必要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D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4、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20“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A启蒙思想B生物进化论C科学社会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2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

5、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上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及其缺乏效率,及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B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C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否认赫鲁晓夫改个的必要性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布雷格森林体系面临挑战法国地址马歇尔计划二、非选择题

6、: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160分。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清末)回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经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赋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7、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9分)(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预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8、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韧进者承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之艺”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