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区防汛减灾的思考

对山区防汛减灾的思考

ID:11337258

大小:4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1

对山区防汛减灾的思考_第1页
对山区防汛减灾的思考_第2页
对山区防汛减灾的思考_第3页
对山区防汛减灾的思考_第4页
对山区防汛减灾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山区防汛减灾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山区防汛减灾的思考我国山区大多远离城镇,且交通不便、通讯和信息比较闭塞。居住地的坡度陡,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稳固性差。居民居住情况大多为聚居少、分散多的自然村落,进入雨季以后,每当遇到大的降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往往会导致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由于交通、通讯、地理和居住条件的限制,防汛部门赶到灾区时,灾害已经形成,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难以挽回,使防汛工作带来隐患。为了进一步调动灾民自救和挖掘防汛减灾工作的潜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对防汛减灾进行一下探讨,以乞引玉。一、山区防汛的现状(一)自然

2、条件状况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省级行政区划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2002年末全国总人口12.8453亿人,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亿美元,同比增长8.0%。其中,山区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的69%(约662.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2300多个行政县中,有1500多个山区县(山区县约占总行政县的65.22%),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约7.19亿人)。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我国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气候复杂多样两大特征。依

3、照温度指针,从南到北可划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六个温度带。根据水分条件,从东南到西北可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分别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2%、15%、22%、31%。山区气候一般随地势高低变化而异,有“-9-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某地雨季开始期平均于5月29日,终止期平均在10月21日。年降雨时间最长达159天。据统计1959~1993年35年间平均降雨量为1044.3毫米,降雨最多为1380.4毫米,最少为706.4毫米。年降雨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多,海

4、拔每升高100米增加67.6毫米,且降雨量高度集中于6~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6%左右。平均气温随着海拔增高而下降,海拔每增高100米,平均气温的变化在0.44~0.65℃之间。(二)山区灾害发生情况和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汛期山区灾害主要是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1989年汛期,全国因灾害造成死亡人数达1562人,且大部分死于山区的山洪、泥石流①。2005年度全国因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死亡1400人,占死亡人口总数的84%②。据统计,某县国土面积才1867.82km2,人口才10.046万人的小县,从19

5、50年到2002年的52年中,因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8.6368亿元和24人死亡。其中,山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46亿元,占总损失的81.6%,死亡3人,占死亡总人数的12.5%;滑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282815亿元,占总损失的3.26%,死亡8人,占死亡总人数的33.33%;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1.308亿元,占总损失的15.14%,死亡13人,占死亡总人数的54.17%。山洪灾害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严重,而泥石流灾害会导致人员死亡增多,滑坡则呈现出经济损失较少,人员死亡

6、多,损失向两头延伸的趋势。二、山区灾害形成的原因分析(一)自然原因1、植被覆盖率下降。-9-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某地60年代年平均温度16.04度,平均降雨量1125.8毫米,80年代年平均气温上升到16.31度,平均降雨量降至940.0毫米,从2000年到2004年底平均气温又上升到了16.43度,平均降雨量上升到1078.7毫米,从60年代到2004年底,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39度,平均降雨量下降47.1毫米。从统计资料可知气温有逐步变暖,降雨有减少的趋势。由于气候变化,植物生长地逐步迁移,植被退化

7、,水土保持所具备的条件变坏,遇有连续降雨,灾情就会发生。2、人口增加。建国初期(1950年),某地人口4.0754万人,四十年后(1990年)人员增长到9.328万人,四十年增加了5.2526万人,每年以1313.15人的速度增长,四十年人口增长率56.31%。由于人口增长,维持生产生活和经济收入的需要,仅仅1979年薪炭林消耗量达5.84万亩,1984年上升到6.02万亩,用于生活需要的木材达4.77万立方和2.88万立方。1979年民用材消耗量到达78.09万立方和1989年的57.64万立方。还有乱砍滥

8、伐和毁林开荒等,据记载,某地1963年到1965年累计毁林开荒达1.26万亩,年均0.4209万亩。因人员不断增加,为生存每年需要6.2609万亩森林为本地居民提供烧柴、改善住房和毁林开荒种植粮食之用,森林覆盖率逐步下降。3、生态保持任务艰巨。在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对植被、土壤稳固性有影响的水电、厂矿等经济建设项目,对植被的破坏性大,一时难以恢复,往往在建设的时候难以达到边建设边保持水土、边建设边治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