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

ID:11353258

大小:3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_第1页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_第2页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_第3页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_第4页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美国立国前后,举国上下喜好抽象的“自由”概念。一个即将诞生或年轻的国家需要用崇高的理想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自由”是诸多概念中的首选,并很快变成了美国的护身符。进入19世纪,狂热的爱国主义使得对“自由女神”的崇拜达到可笑的程度,爱国者们说到“自由女神”仿佛是向来访者展示自己独占的专利,而对美国社会中处处可见的不自由竟无所察觉。英国诗人托马斯·摩尔访美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爱国志士刚离开自由女神的会议,  高高兴兴地回家来鞭打他的奴隶,  或向美貌的黑人情妇求爱,  在他女奴的怀抱中梦见自由。  19世纪的美国史学家在撰

2、写美国历史中的“自由”时并不想讨论“自由”的歧义性和复杂性,他们笔下的“自由”像上帝一样具有万世不变的本质,在冥冥中指导美国沿着一条既定的“自由”之路发展壮大。美国著名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埃里史·方纳在《美国自由的故事》(1998年出版,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里则向读者展现了“自由”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内涵。他写道:“自由的故事不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英雄史诗,它没有预先设定的开始和结尾,相反,它是一个不设界限的同时又充满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它是一部关于一个民族就自己政治文化中的关键思想展开的一场永无止境的

3、争论的记录。”既然有争论,就必然有不同的声音。确实,“自由”的论坛是各种定义冲突交锋的战场,界说“自由”者不断在改写、创造“自由”的含义。方纳把读者引入具体的历史场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读者看到“自由”的各种(包括互相矛盾的)形态。或许我们会感到,美国的“自由”就像一定历史时期中的“革命”,对立的团体为了争夺政治、道德制高点和切实的物质利益尽可以随意使用,最终滥得失去了意义。既然如此,讨论具体的事例和问题不是比讲述“自由”更加可取吗?愿意妥协的方纳并不想拒绝使用“美国自由”的语言,他吸纳了来自黑人、妇女和弱势群体(

4、甚至包括工人组织和共产党)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美国自由”的神话色彩,同时又希望这部以“自由”为主线的美国史为受到“文化多元”冲击的美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方纳引述杰斐逊说,新的历史环境呼唤新的语言,这实际上意味着以老练得当的方式将旧的文字用到新的对象上,继续采用不断受到质疑的“美国自由”作为“组织性主题”,显示了作者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用意。  世人皆知,对无数美国人而言,“美国自由”和“上帝选民”一样具有神奇的心理暗示、安慰作用。“上帝选民”在这日益世俗化的年代已经不大适用了,保留“美国自由”就

5、格外重要。19世纪的美国作家记载了不少“美国自由”的故事,它们已在美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扎下根来。可是这些故事多属虚构,这在史学界已是常识,方纳无需多费笔墨,向中国读者略作介绍倒是必要的。  先说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亨利的言谈举止和交往圈子是杰斐逊不大看得起的,也许正是这样的背景使亨利追求演说的戏剧性效果。据说在1775年3月23日于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圣约翰教堂召开的第二次弗吉尼亚大会上,亨利作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演讲,这位戏子般的雄辩家以“不自由,毋宁死!”为自己的高论收尾。但是据《帕特里克·亨利其人其

6、事记略》(1817年)一书作者威廉·怀尔特说,从1763年到1789年之间,亨利显声扬名,“而他在此期间的演说竟没有片言只字付诸刊行、见于遗稿或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怀尔特没有文本可凭,但为塑造亨利这座英雄雕像他大胆想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使用了所有能搞到手的‘巴黎灰泥’”,完完整整地杜撰了亨利那篇有名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最早见于英国作家艾迪生的剧本《卡托》(1713年),伏尔泰有类似的表述,现在则成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最有名的口号。怀尔特创作的这篇演说辞至今仍像煞有介事地出现在各种美国的爱国读本中。  按照

7、另一个典型的“美国自由”的神话,《独立宣言》签署后费城议事厅塔楼钟声鸣响,“向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居民宣告自由来临”。这神话来自乔治·利帕德的《华盛顿及其将领——美国革命传奇》(1847年)。作者在这本传奇里虚构了看钟人(“面孔晒得黝黑、衣着简朴的老人”)和小男孩的故事。《独立宣言》能否顺利签署?老人在钟楼上等候,小男孩到议事厅外的人行道上探听消息。一会儿传来欢快清脆的笑声,小男孩踮起脚尖对老人喊道:“敲吧!”利帕德仿佛亲临其境:  你看到老人眼睛里的闪光了吗?你看到老人怎样迅速挽起袖子,用他那枯瘦的手抓住铁制的钟舌了吗?

8、老人似乎变年轻了,身上充满了活力。他挥动臂膀,坚定地摆起钟舌,钟声响了!  实际上《独立宣言》根本不是在7月4日签署的,而且从来没人提到议事厅钟楼响起钟声。国父之一约翰·亚当斯记述道,7月8日《独立宣言》宣读后费城的基督教堂的钟声倒是清晰可闻,不过那里的牧师在为英王祈祷。19世纪50年代初,本杰明·路辛编辑的《美国独立革命实况画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