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

ID:11367540

大小:24.5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_第1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_第2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_第3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_第4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的论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大致有四个逻辑环节:教科书体系的改革、经典文本的解读、研究方法的自觉和重大问题的探索。与此相对应又有一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如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人民出版社1985年上册、1987年下册),张一兵教授著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欧

2、阳康教授著的《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和孙正聿教授等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X年版)等。这些标志性成果,实际上代表和体现了中国学者在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诉求中自觉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进程。一、教科书体系的改革改革开放前,我国通行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按照前苏联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第四章第二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模式和体系编写的,即所谓的两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

3、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国内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基本上又都是以此书为样板编写的,因此形成了千书一面的教科书体系。传统教科书体系也有它的优长之处,它以鲜明的形式突出地表现了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集中地阐明了与唯心史观相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便于人们对经典著作的内容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才使它能够存在几十年并发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这一体系所表现的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

4、学所达到的认识水平,它并没有充分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理论性质上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没有充分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观点上变革的实质。因此,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原理教科书体系已落后于理论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了。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这种重大实践变革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和正在经历着自身的重大变革。特别是由于旧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的硬性分割,使作为一块整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虽有联系、但基本上是相互独立和并列的几个组成部分,致使人们在学习时无

5、法从整体上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因此,旧的教科书体系已不适于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体系妨碍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突破旧教科书体系的束缚、对旧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进行改革,已是理论与实践双重发展和要求的历史必然。在突破前苏联教科书模式、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探索中,吉林大学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成了教科书改革时代突破两个主义四大块的体系意识的标志性尝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在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以列宁明确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

6、辑学三者是同一个东西为基本原则,按照客体主体主客统一这一认识论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内容和革命变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基础》一书共分四篇(计十二章),除绪论之外,第一篇论述认识的基本矛盾(矛盾篇),第二篇论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客体篇),第三篇论述主体(人)的本质、能力及其根据(主体篇),第四篇论述主体与客体通过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所达到的统一(统一篇)。每篇都包括一系列的范畴,通过这些范畴阐明各篇内容及其整体关联,力求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全部旧哲学的否定,同时又是人类思想史精华的最高结晶,体现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和理论性质的新理解。《基础》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无疑是打破了旧教科书体系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并列的结构方式,而采用了客体主体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结构方式。从内容上看,《基础》全书遵循着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以主观和客观矛盾为核心,按照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主线论述主体如何认识、实现、发挥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理论体系;从性质上看,《基础》是从实践的观点体现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把世界观、认识论

8、、方法论统一归结为一种实践哲学。概括来说,《基础》一书是通过抓住和贯彻三个关键原则:即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统一的原则,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则和实践的原则,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体论理解到认识论理解的转变。也就是说,《基础》一书是在我国哲学界认识论大讨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进行的,所以它的逻辑和体系充满着主体一客体关系的认识论痕迹。但它对于突破传统教科书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化、经验化和实证化理解,却是功不可没。该书问世之后,《人民日报》、《光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