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

ID:11374249

大小:2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_第1页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_第2页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_第3页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_第4页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文化自觉时代的儒家与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儒家崇尚礼乐,道家师法自然;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维护现实既定的宗法秩序,道家则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以追求理想中的“无我”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追逐功利的,道家的思想主张则是倾向于出世的、超然物外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根本点上,儒家和道家都是以对方为反对派出现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蜂起并作、纷然淆乱的诸子争雄中,尽管儒、道两派的对立最为明显,互相攻击最为激烈,然而这两大学派却由

2、于在对方的基本点上,特别是在“社会”与“自然”这个最基本的方面各自把握了一端,这便使得他们能够在对立中实现广泛的交融和互补,从而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关于宇宙万物,以及人类之由来,儒家否认上帝创造之说,认为乃是阴阳二气所和合化生。易言之,乃是本乎自然;宋儒又将天地阴阳理气之说,加以推演,谓“太极”乃万物之始,又谓“太极”本于“无极”,无人能穷其源。至于人类的本真,以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孔子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表述和“有教无类”的说法,开始并未绝对主张性善,一般人都以为儒家主张

3、“性善论”,其实也未必尽然,荀子曾以“性恶”之论作为自己竭力倡导的主张。他认为刑政礼法之兴,乃之所以防微杜渐,正足以证明人性之为恶。儒家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孟子,特别强调“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由于孟子在儒家发展历程中地位之重要,以及其辩才之无碍,因此后人都把孟子奉为正宗,而视荀子为异端的代表。儒家人生的大道,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止至善”的层次则在“格物,至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人生当“尽其在我、以生为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

4、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虽亦曰“天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但是他对于最重要、最根本的“天道与性”,却存而不论,不可得闻,可称得上是舍本逐末了。所以儒派学者,大部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未知生,焉知死”。他们的人生态度,只是乐天知命,注重现实。他们的工夫,在于存心养性,明德、修身。他们虽也有一套“浩气长存”、“精神不死”的道理,用以自慰,却终不能解决人类生死的大问题,这不能不说的确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缺陷。儒家是中国建立最早、延续是最长久的一个学术派别。然而儒家又是一个内部分化十

5、分严重的学派,既有唯物与唯心的抗争,又有进步与保守的对立。但总体来讲,儒学对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思想文化、人生观问题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儒家所崇尚的是“礼”和“仁”。其云“女为君子儒,毋位小人儒”,其实质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不要执著的追求衣食上的富足,而要把追求个人道德上的完善和治国安民之道作为人生的目标。《论语》有云:“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爱人,是推己及人的爱,是对民众的泛爱,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6、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儒家对人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对己,所谓“仁”,首先是“克己复礼为仁”,此言克己为仁;其次,“刚毅木讷为仁”,此言厚重为仁;再者,“仁者不忧”,此言悦乐为仁,三者之“仁”足可见儒之仁。能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的就非道家莫属了。老子的“道”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在人生观方面,《庄子》可谓是很有特色的,他所极力奉行的是“出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而反对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所谓的“卑鄙”行为;为统治者卖力的人,庄子也是很鄙视的;在财物和感情方面,庄子明显的是重

7、感情而轻财物的。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虽淡却很亲近,小人虽表面热情,实际上却没有沟通感情,只是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各有稻粱谋而已。为了保全身体,庄子是极力反对仁义的,这方面是与儒家倡导的“仁”完全对立的,他认为任义是“残生损性”的,严重破坏人的自然本性。他主张随心所欲,任其自然。我认为庄子的一些思想确实存在着合理之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生观是虚无主义、悲观厌世的。我们现在研究这些学问,只有辨证的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的、深刻的理解其内涵,以及它对现实积极的指导意义。儒家与道家是相互制

8、约的,同时也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必须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去认识,才可能从中获取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有些时候,我们还不得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加完善的效果。“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客观的、辨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儒家与道家,才是我们研究文化的正确方法论。『传媒江湖』道家人生观 和 儒家人生观 之比较  我不太喜欢南怀瑾的文章,但对他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欣赏。他曾对释道儒之于中国人有一比:儒就像粮店,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