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体验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体验

ID:11517860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2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体验_第1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体验_第2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体验_第3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体验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体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体验  【摘要】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倡导新课程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探讨从分组、预习、新授、巩固、评价等方面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为提高《科学》课程和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学;新课改;小组合作  课程改革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议话题,全国各地的学校也纷纷开展了不同名称但本质相同的课改活动,但很多都如烟花般开始时绚烂夺目,却很快又转瞬即逝,真正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这样形成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学校

2、还是不多的。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们也成为了课改一员,在这一年多的课改实践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含义。  一、我们在科学学科课改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1.分组  实施课改的目的在于在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教师一对多的班级模式,很难真正做到人人兼顾,因此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生生互助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将班内学生分成A、B、C三种类型。A型: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扎实,整体素质较高;B型: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但发展潜力较大;C型: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欠佳,基

3、础知识薄弱或智力因素欠佳。将这样三种类型的学生平均分到6个小组中。A帮B,B教C,这样小老师就在自己的身边,可以有效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小问题。而A类学生往往勤学好问,有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向我们请教。  2.课程  (1)一节完整的课程包含的环节:预习――新授――巩固。  预习:以导学案为载体,预习新课并独立完成导学案,教师及时批改反馈  新授:又包含了六个环节:预习反馈――小组交流――小展示――大展示――小结――检测  学生在“预习反馈”这个环节中,根据反馈下来的导学案独立订正反思,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交流”和“小展示”环节中解决自己仍存在的疑惑,在这个过程

4、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小组交流”和“小展示”环节虽然都是合作学习,但侧重点不同。  “小结”环节既可以是学生自主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也可以由我们以课件、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考点进行知识结构的整理。最后在“检测”环节强化。  巩固:可以是几节新课后的综合巩固强化,也可以是重难点新课的专题,根据心理学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反复精选的练习强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实验课、复习课,讲评课又会有一些微调。比如在七年级下第三章第七节液体的压强,学生缺乏感性材料,没有直接经验作为认知的基础,难以通过书本的预习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将导学案设计成实

5、验单,在实验单中除了实验本身操作的指导,还渗透实验过程中现象的思考、实验探究方法的考察、实验结论对于生活的运用等。  学生通过“预习实验单――教师实验指导点评――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单――大展示――小结――检测”六环节开展实验课。在“大展示”环节,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现象结论、探究方法、生活运用等进行展示。  比如讲评课:与传统的讲评不同,仍然可以采取“预习反馈――小组交流――小展示――大展示――小结――检测”的六环节模式进行。只是预习反馈的内容由导学案变成了练习卷,检测则是针对练习卷的典型错误进行举一反三。  3.评价  将课堂还给孩子,但孩子们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是否真的能专注于学习呢

6、?他们毕竟是十几岁的少年呀,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们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良好的评价机制来维持和促进学生们的有意注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老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我们在科学学科课改实践中仍需思考  尽管在这课改的一年多收获很多,也欣喜的看到学生们在课改中享受着快乐学习、自主学习,但仍旧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解决、许多方法有待改进。  1.合理分组  整个课改新课模式的运行是建立在生生互助、生生互补

7、的基础上,但理论与现实存在差距。一方面学生并不是按我们理论模具打造出的,ABC三类特征明显,等着我们分类摆放,很多学生“隐藏”的很好,或者本身就有起伏变化。另一方面,即是分类清楚,但ABC三类学生的比例往往并不协调,或者同一组不同科目之间三类学生的比例很难满足要求。例如,我曾经遇到的情况,两个组每次科学考核总在班级最后,我发现一个组是内高手少、学困生多,一个组是虽然比例合适但高手属于内向型,口头表达能力有限。我向班主任协调,调整座位,但发现满足了我的要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