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ID:11579452

大小:590.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2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_第1页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_第2页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_第3页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_第4页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图1马帮经过龙尾关古驿站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杨荣彬周克熙摘要:本文主要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的一个部分进行介绍,笔者试图通过对“龙尾街、中丞街主街区保护及市政设施改造规划方案”的尝试,寻找在古城保护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既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家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见图2)。2007年3月30日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批准龙尾关为“省级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同年7月经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

2、委会批准,颁布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并要求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等有关法规编制保护规划。2007年11月15日,由下关镇政府组织召开了“大理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评审会,并由相关部门的专家组形成了对“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专家评审意见。2008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524号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从2008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

3、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8年由大理市设计院编制的《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成为了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而我们的此次规划也在此基础之上,对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的“龙尾街、中丞街主街区保护以及对现状市政设施改造”的具体实施,起到一种过渡和衔接的作用。二、规划方案作为总体规划与具体方案实施的一个中间过渡环一、引言龙尾关古称龙尾城、龙关、下关,位于西洱河畔,为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南诏王皮逻阁征服西洱河蛮,利用苍山、洱海的天险,初为过关哨所,后南诏王阁罗凤出于政治

4、、军事方面的需要,将其拓建为龙尾城,与喜洲镇上关村西“龙首城”共扼苍洱之险,是古代南诏国,大理国的重要军事关口。龙尾关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要塞之地,城下的西洱河南岸,曾是著名“天宝之战”的战场,也是我国唐、宋以来与东南亚各国通商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即蜀•身毒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近现代成为滇藏、滇缅公路交汇处(见图1)。龙尾关城内分布着众多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遗迹:龙尾城遗址、龙尾关、寿康楼、将军庙、文庙、弥

5、陀寺、玉龙书院、江风寺、天生桥、大唐天宝战士冢等历史人文景点,还有龙尾街、中承街等传统民居街巷,是当代大理市下关镇区中最能集中体现大理历史文化名城悠久历史风貌的重要街区。1984年大理被公布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在文件中首次提出要保护“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历史时期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的历史地段,要求各地依据它们的价值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国Hi

6、strical&utulandVillages节,我们在本次规划中主要针对总规中的“一街两点”进行规划:“一街”——以龙尾街、中丞街为主轴线的传统商业街区;“两点”——龙尾关城楼、寿康楼街区节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规划构思方案,针对亟需解决的现状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一)实地调研龙尾街、中丞街是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内贯穿南北的主要街道,南与西洱河上的黑龙桥相接,北接南天门,地势北高南低,龙尾街位于南面龙尾关城楼与寿康楼之间,而中丞街则位于北侧的寿康楼与南天门之间

7、。此次实地调研主要针对龙尾街、中丞街为主轴线的街区,并发现了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3):1.市政基础设施设置混乱,严重影响古街区的使用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传统的商业街区,与许多传统的古城、古街区一样,龙尾街、中丞街街道内的公共配套设施也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虽然具有北高南低的自然条件优势,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院落内部基本沿用天井内部自然渗水,造成卫生状况不佳、阴暗潮湿;街道两侧生活污水渗流,公共沟渠排水不畅,导致传统古井的水质与水源也受到影响。街道两侧各种电线杆

8、林立,入户电线乱接乱拉,不仅影响街区内住户的通风采光和居住质量,也使街区内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沿街建筑风格差异较大,影响传统街区的建筑风貌,亟需对其进行保护与整治。街区内的临街建筑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土木结构建筑为主,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建筑已破旧不堪,亟需维护。城市的发展与更新也使街区内出现形态各异的新建筑,其建筑色彩、体量与传统街区的建筑风貌不协调;许多沿街店面设置广告牌,色彩斑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