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城市社会学》 第三讲 都市性与都市生活方式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学》 第三讲 都市性与都市生活方式

ID:11598810

大小:578.00 KB

页数:109页

时间:2018-07-12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学》 第三讲 都市性与都市生活方式_第1页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学》 第三讲 都市性与都市生活方式_第2页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学》 第三讲 都市性与都市生活方式_第3页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学》 第三讲 都市性与都市生活方式_第4页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学》 第三讲 都市性与都市生活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学》 第三讲 都市性与都市生活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UrbanSociology(3)城市社会学(3)万向东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第三讲都市性与都市生活方式(Urbanism& UrbanLifestyles)21.类型学——社会学家 对都市性的描述3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迎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潮,随之而来种种问题诸如城市规模和人口迅速膨胀、就业不足、犯罪率升高、下层工人生活贫困、自杀率增长、人情冷漠、功利思想蔓延、价值观受到改变等等,促使社会学家们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并对乡村社会和都市社会加以对照和类型学意义上的比较分析。较早期西欧国家的社会学先驱者们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在

2、深入思考的同时还伴随着怀旧思古之情,甚至对都市采取了一种批判的态度。二十世纪初叶,社会学从欧洲传入美国。“早期美国社会学的历史,就是一部社区理论和研究的历史。以藤尼斯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形式出现的社区理论,是美国社会学中许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研究的基础”(何肇发,《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4(1)这种思考模式在孔德对人类社会三阶段的划分(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实证的)之中就隐约可见。(2)随后,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工业社会的二分法则是明显地以农业文明和工业化都市文明作为对比分析的基础。(3)藤尼斯《社区和社会(Gemeinschaftun

3、dGesellschaft)》一书出版之后,这种以乡村——都市作为一维两极连续统的研究模式被真正提出来并得到了广泛认同。(4)与藤尼斯同时代的杜尔凯姆也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类型(《社会分工论》,1893);还提出了环结社会(segmentalsociety)和组织社会(organizationalsociety)的类型。(5)马克斯.韦伯(1864-1920):(A)行动:价值合理、情感、传统的——目的合理(回报)、效率、理性的。(B)统治权威:传统性(世袭)-感召型——合法性、法理型。(C)合理性:实质的——形式的。5(6)乔治.

4、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都市与精神生活》,1903)提出了“大都市的精神生活”——都市性Heconsideredimportanceofurbanexperience,i.e.chosetofocusonurbanism(lifewithinthecity)ratherthanurbanization(developmentofurbanareas).由于大都市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神经刺激和独特的都市体验,与乡村和小镇居民相比,都市居民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征:(Individuallearnstodisc

5、riminate,becomerationalandcalculating,developsablaséattitude–matter-of-fact,asocialreserve,adetachment,respondwithheadratherthanheart,don’tcareanddon’tgetinvolved.)放射、分拆货币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手段,是由经济分工带来的,表现出更强的理性化。由于“货币经济”带来的强制性的交换作用,市民在孤独、冷漠、人际关系淡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由和发展自我意志的机会——间接交往、社会距离(原创概念)、金

6、钱哲学在都市大舞台上,个人的人格得以多面发展同时又变得商品化;城市社会整体上也更具有理性、重视效率并强调自我利益;城市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组织才能建立秩序和相互预期,才能更有效率;都市的物理边界的扩展——人们的生活不受身体和直接行动的限制。(E.WilmavanderVeen,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P.44-45)6(7)以罗伯特.帕克为创始人的芝加哥学派从美国工业化早期芝加哥等城市的急剧增长和变迁中更是直接概括出“都市-乡

7、村”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人文生态学(人文区位论)理论。帕克以芝加哥城为经验性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都市特性的观点,例如他认为人口数量等原因给都市带来了许多通病和问题,这往往包括各种精神神经病症、冷漠的人际关系,因种族、阶层而不同而形成隔离,家庭组织及观念弱化,反社会行为增高等等(Park,1916)。7(8)霍华德.贝克尔提出了神圣的(不愿意改变-宗教、正统、传统)和世俗(对改变的准备心理-新知识、新规范、新生活)的概念,用以区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9)迈因(Maine)提出了“等级的(status)”和“契约的(contra

8、st)”两种社会控制和交往方式的类型划分。(10)库利(Cooly)提出了“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的社会群体类型划分。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