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ID:11612479

大小:32.3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3

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1页
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2页
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3页
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4页
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1、泵站现状  1.1、基本情况  截止2004年底,全国已拥有大、中、小型固定灌排泵站50余万座,配套机井418万眼,各种农用水泵593万台,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近8000万kW,占全国农用总动力的1/4强。在50万座泵站中,登记在册并实行正规管理的有33.5万座,装机容量2373.5万kW、机井装机2370.6万kW。此外还有水轮泵站2.15万处、水轮泵3.5万台、喷灌机组30万台。全国泵站灌排总效益面积达5.3亿亩。其中灌溉面积:4.68亿亩,排涝面积0.62亿亩。全国大型泵站共383处,装

2、机总功率达449万kW。其中,承担防洪排涝的泵站有269处,装机总功率222万kW。  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沿各大流域及其它主要河流、湖泊,修建了堤防、涵闸和泵站;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兴建水库,拦洪、发电和灌溉工程;在无自流条件的易涝和干旱地区,兴建泵站除涝抗旱。随着机电灌排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泵站的建设,在太湖、洞庭湖、东北平原、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形成了大面积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多数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在西北等干旱缺水地区还建成了一批高扬程提灌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荒滩旱塬地区的干旱、低

3、产、贫困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大型泵站比较集中的省份,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泵站为骨干,重点中型泵站为主体,小型泵站为补充的灌溉、排涝工程体系。  全国大型泵站数量与功率现状图  分布状况  (1)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以低扬程排涝泵站为主的地区  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等7省。该区泵站的特点是以低扬程轴流泵排涝泵站为主。已建成的大面积泵站灌排地区有长江三角洲、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及珠江三角洲等。  在该区内,有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和银

4、奖的江都抽水站,轴流泵单机容量亚洲最大的樊口泵站,亚洲最大口径混流泵的皂河站,我国最大口径轴流泵的淮安二站,亚洲装机容量最大的临洪东站。  (2)黄河中上游以高扬程多级提灌泵站为主的地区  主要包括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5个省(区)。该区泵站的特点是以高扬程双吸式离心泵多级提灌泵站为主;发展速度快、类型较单一,单座泵站规模大;扬程一般在100m以上,最高可达800多米。  由于建站时泵型选择和地形的限制,泵站都建成若干级,每级泵站扬程在30m~80m左右。一处泵站群多为五级以上,最多的高达38级。  

5、(3)其它地区  该地区分布面广,其面积占大型泵站所在24省总面积的57.33%,但大型泵站的数量和功率仅占全国大型泵站总量的15.7%和13.9%。是以中低扬程灌排泵站为主的地区。包括松辽流域、海河流域、黄河下游、珠闽江及长江上游、新疆塔里木流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福建、广西、四川、重庆、新疆12个省(区、市)。  该区差异较大,结合其地理位置,分为两部分:  ①松辽流域、海河流域以中低扬程混流泵、轴流泵排涝与提灌泵站并重地区  该区泵站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建于四十年代日伪时期的泵站仍在

6、使用。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与海河流域的天津、河北及河南6省(市)。  ②黄河下游、长江上游、珠闽江及新疆塔里木流域等以中低扬程提灌泵站为主的地区  全区基本上以中小型提灌泵站为主,将灌区的多座泵站组成一大型泵站系统工程。双吸式离心泵泵型较多,泵站扬程普遍在10~30m,提灌泵站一般为1~2级。包括山东、福建、广西、四川、重庆、新疆6个省(区、市)  1.2.发展历程  灌排泵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新中国建立初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3~1957年)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机电灌排工作的重点是推

7、广改良人力、畜力水车,东部经济基础较好的部分地区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泵站。这些工程多带有试点性质,其工程的设计、所采用的设备和技术主要学习借鉴苏联经验。配套动力多使用煤气机、柴油机或锅驼机,电动机作动力的只占动力总数的1/5~1/6。1957年底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达到40万kW。这一时期机电灌排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江河整治,防止洪涝灾害上。  (2)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和随之而来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人民公社化、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机工业的兴起,为灌排泵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8、。仅1958年一年,不少省的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翻了一番多。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兴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机电灌排泵站,并在长江中下游、山西、陕西等省陆续兴建了一些大型泵站,为提高中国机电灌排泵站建设和管理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在福建、湖南、四川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了水轮泵。到1965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