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

ID:11646634

大小:4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3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_第1页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_第2页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_第3页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_第4页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摘要:目的探讨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特点,提高其诊断精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结果单骨型6例(26%),多骨型17例(74%);绝大多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表现为多形态改变,主要包括:磨玻璃样增白伴膨胀改变;膨胀囊状改变伴磨玻璃样密度;仅2例表现为弥漫性硬化改变。其中合并病理骨折1例,Albfight综合症1例。正确诊断21例(91.3%),误诊2例。结论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鉴别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面骨;

2、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ofbone,FDB)为正常骨组织由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是一种进展缓慢的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其在全身骨骼均可发病,颅面骨为好发部位。笔者搜集了23例2002-2009年间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旨在加强认识及提高诊断精确性。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全部经病理证实,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62岁,平均22岁,30岁以下者约占86%。病程:3个月-26年。实验室检查:血磷、血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

3、内。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疼痛不适、渐进性膨隆、硬块、肿胀或变形;面部患病者呈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畸形,多伴有鼻塞、嗅觉减退及视力和听力下降等;1例眼球轻度突出;2例张口受限;5例无明显症状,首次因外伤或其他疾病检查发现。23例患者中17例为手术病理证实,6例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2检查方法CT设备:使用GEHispeedNxi及SomatomPlus4螺旋CT,常规扫描,层厚根据病灶部位分别选择10—3mm不等,部分图像行1.25mm薄层重建后,作多方位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矩阵为512×512。2结果2.1临床分型及发病情况单骨型6例:下颌骨3例,颧骨2例,上颌骨1例;多骨型17例

4、:患者病变涉及2块或多块骨,其中1例合并病理骨折,1例伴有同侧下肢骨多发病灶、背部褐色斑及性早熟诊断为Albfight综合症。2.2CT表现绝大多数病例的影像表现为多形态改变,包括1)磨玻璃样增白伴膨胀改变13例:见于颅穹窿骨及面骨,表现为骨质膨大、增厚,正常层次结构消失,代之以半透明状磨玻璃样密度影,CT值205-310Hu(图1);个别病例还伴有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硬化灶,直径1-4cm不等;2)膨胀囊状改变伴磨玻璃样密度8例,均为多骨型病例,表现为均匀囊状膨胀或骨体膨大伴局限囊样和泡状低密度(图2),CT值57-123Hu,大多同时伴有磨玻璃样改变;3)弥漫性硬化改变2例,见于蝶骨

5、及颧骨,表现为骨质轻度膨大、呈均匀一致的高密度改变。图1:左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A.CT轴位图像;B、C冠状位及矢状位MPR图像;显示左侧上颌骨骨质膨大、增厚、密度增高呈磨玻璃样改变,左侧上颌窦腔明显变小。图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骨型)。A.CT轴位图像;B、C冠状位及矢状位MPR图像;显示面部骨骼、额骨弥漫性骨质膨大及磨玻璃样改变,上颌骨可见囊状改变。2.3病理所见大体病变组织较坚实,剖面多呈砂砾样,灰红或粉红色;8例切面可见透明软骨结节;5例切面见囊样变性,内含少量血性液体。镜下主要成分为纤维结缔组织和骨样组织,纤维细胞、胶原基质及血管组织比例程度不一;基质内可见弧形骨小梁,周围

6、有少量不均匀钙化;个别可见数量极少的破骨细胞、泡沫细胞及含铁血黄素颗粒。3讨论3.1病因与临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良性的肿瘤样病变,具有自限性生长特点,即一般在儿童期发病,成年后病变停止发展。其病因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系由原始间叶组织发育畸形致骨骼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1];也有研究证实病变是因定位于Gas蛋白上的某个基因突变所致[21。全身骨骼均可发病,据有关统计报道,股骨上段发病率最高(约41%)颅面骨为第二好发部位(约30%)[3];多骨型较单骨型常见,且多骨型中57%为单侧发病,43%双侧及多发病变中2/5以单侧病变为主,表明本病具有单侧发病倾向[4]。本组多骨型17例,单侧发病占

7、11例,与文献报道大致相符;其中1例伴同侧下肢骨多发病灶、背部褐色斑及性早熟诊断为Albfight综合症。3.2影像与病理基础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和不同发育程度的骨样组织,随着两者比例、结构和成熟度不同,影像表现可以有膨胀、磨玻璃样、囊状、丝瓜瓤状及硬化等不同形态、密度的改变1)骨体膨胀或骨质膨大增厚:本组全部病例均有此改变,这应该和病理组织活跃的异常增生状态是符合的;2)磨玻璃样密度:病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